【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加國卑省推動零用金計畫吸引貧困學生上學 2013年02月01日 10時訊
卑詩省溫哥華市的Britannia中學教師兼課后輔導班主管Kim Leary決定推動青年參與計畫(Youth Engagement Program),這是項發給學童零用金的計畫,或許是挽回家庭環境貧困學生的最后策略,也是一項大膽的學術計畫。
課后輔導班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溫哥華市區內許多家庭環境不好的學生在課業上的指導,每週一、二和四,每次3小時,有來自卑詩大學與西門菲沙大學的學生義務課輔校內約50位的中學生。
Leary老師發現,許多學生出了學校,晚間必須工作,支援家中開銷,無法兼顧課業。
因此,她開始募款活動,最終獲得匿名善心人士3萬元捐款,相對的學校也捐出加幣3萬元,而成立這項實驗計畫,希望以實際的財務支援與特別輔導喚起學生對學習的熱誠。
Britannia中學因這項計畫受益的共計有15位篩選過的學生,大部分為9年級及10年級學生,執行方式為參加學生每個月如有成功達到Leary老師及助理們Lynne Potter Lord及Eric Schofield設下的目標,最高可獲得加幣50元補助款。目標分為5大類,如按時上課,準時交作業以及參加課后輔導等,每類以10元為最高額獎金,如果目標僅完成一半,只有5元,未達成目標就沒有任何獎勵。
Leary老師也表示,每個月50元并不是很高的獎勵,學生留下參加課后輔導就失去在外工作賺錢的機會,其中一名案例,是一位來自難民家庭的小男生,他僅僅16歲,因家中經濟情況不佳而需工作,家里社會福利金被中止后,他正設法每月賺取90元以維持家里的電話與網路通訊暢通。這充分顯示這些學生每天面對的現實生活,他們僅有在校時間被視為小孩和擁有學生的身分,出了校門,他們過的是大人的生活,任何決定也由自己做主。這樣的生活已超出他們年齡該有的壓力範圍,背負許多不應屬于他們的責任,這也是造成他們對學校生活缺乏興趣的主因。
這項青年參與計畫將于年底進行第1次評估,Leary老師表示會繼續這項計畫,但每年所需的6萬元經費使她必須再次募款,為學生爭取更好的學習機會。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加國卑省推動零用金計畫吸引貧困學生上學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