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社區學院改善教學因材施教 2012年12月28日 10時訊
在美國,初級教育以及中等教育在本質上與高等教育是不同的,前兩者著重于讓學生學習生活基本技能,而大學教育則是注重更深入的思考以及特殊專業技能學習。
我們可以從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來觀察這兩者的區別,上大學之前,學生們都是按表操課,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教室里學習,相對的,大學生則被要求獨立學習,必須自己選擇要修習的課程,而且多半與課程相關的學習是發生在課堂外。
然而,對于在社區學院里的700萬名學生而言,這樣區別的意義不大,他們學習的基礎通常不太好,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社區學院學生需要補強性的教學。由于他們通常是家里第一代上大學的人,這些學生能獲得的支援或是選課上的建議并不多,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在打工,所以花在寫作業的時間更少,導致不到40%的社區學院學生能順利畢業,或在3年內轉入四年制大學。
倘若社區學院設置的目標能注重在讓學生能夠更加成功,而不是像四年制的傳統大學呢?首先,這樣理想中的社區學院應將提供的課程時段集中,大部分的課程將是與他們學位相關的全面性必修課程,減少不必要的選修課。所以這些社區學院學生的選擇將是:(1)與科學或是藝術有關的課程,最終目標是能夠轉到四年制的學校或是繼續進修職業證照,例如焊接等課程;或(2)按照表訂的學習時間全職或是兼職(早上、全天、晚上或是週末)修課。這課表其中包含作業時間,讓學生可以在有助教或科技資源的協助下完成練習,而不需要在上課和工作之間擠出時間來寫作業。那些從補強性教學起步的學生也能夠適應這個系統,讓他們明白要得到不同學位或是證書所需的時間以及條件,只要按時出席并且把學習工作做好,他們就可以在特定期限內得到學位,而不再像過去每年都在修不同的選修課程,到畢業時仍對未來有許多不確定性。
這樣的系統也會使社區學院受益,一旦學生選訂學程,學校即可計畫出每個學程所需的教學人力及開設的課程。學校的運作比起過去更單純,每學期只有新生需要選課,只需要籌備新生所需的課程以及教授即可。
第二個重要的改變則是發生在教室中。如果初級及中等教育的改革理念在于學校若能提升教室里的教學品質,便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樣精神也可應用于社區學院。理想的社區學院應將人員雇用、專業發展以及終身教職的系統重心放在改善教學品質與學習效率。任用教授應該著重他們的教學能力及教授本身是否樂于精進自我的實力,學校應明定教學指標并全力支援教授完成設定的目標。教授在限定時間內有機會評比自己學生和其他教授的學生學習進度差異,藉由討論、觀察以及反覆練習改進提升教學成效。表現較差或改進有困難的教授會得到個人協助、輔導,直到他們的教學品質提升到標準。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社區學院改善教學因材施教這正是優良中小學的做法:有組織的課程規劃、嚴謹的教學系統以及全面教學支援,全美已有一些社區學院正在採用這些創新做法改善教學。現在已有更多的社區大學跟進這種作法,期望能達到目標,使學生受益。
(譯者:潘宜欣)
感謝您閱讀本文,本文轉載自臺灣教育部官網.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