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混合式教學的重點 2012年12月07日 10時訊
近年來數位教材走入教室的現象日漸普遍,衍生出一種結合了電腦數位輔助教學,以及傳統的面對面式授課的教學方式,稱為「混合式」學習模式 (blended learning models)。
阿拉巴馬州Mountain Brook學區已經進入混合式教學第3年,學區教學主任Missy Brooks在一場網路視訊會議中分享她的經驗。她認為混合式教學并非全盤科技化,而是一種綜合科技與傳統教學的方式,期望當這兩種教學融合時,能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為確保教學成功,教師在安排課程時,應用心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目標的內容,最重要是要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能提升學習興趣。
另外她也指出不要將下列情況,誤認為就是混合式教學:*單只提供教師及學生人手一臺數位設備。*將家庭作業上傳網路,并且讓學生下載內容完成作業。*分享電子版課程大綱。*能精熟地操作科技設備。*把學生單純地視為訊息消費者。
Brooks特別強調最后一點,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可能是發明家、研究者、調查員,甚至設計師;老師們要越了解學生,就越能根據學生的需求及興趣設計出個別的教學(tailor instruction to students' needs and interests)。
該學區擬訂出幾個執行步驟,以確保混合式教學品質。首先,學區需要修改政策,允許學生攜帶個人電子設備到校,連帶地,當然也需要校方提升基礎設施及頻寬負荷,才能負擔同時大量涌入的上網需求。接下來是教師專業發展訓練也要跟著大翻轉,教師們之間合作通常不是大問題,但是混合式教學就會產生教師跟學生之間合作的問題,教師不再是唯一提供知識的管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面臨微妙改變。最后,學區必須提供教師課堂管理及程序的訓練,避免在課堂上花費時間處理器材問題,而損失教學時間。
由加州政府資助的「加州學習資源網絡」(California Learning Resource Network,簡稱CLRN),是一個提供教師補充性數位教學資源的平臺,加州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資格,并且完成嚴格訓練之后,才能夠接觸這些資源。該網絡同時致力于指認及檢視各類補充性電子學習資源,包括課程、軟體、影片、Web 2.0的工具、以及手機應用程式。同時也提供可搜尋式的資料庫,讓使用者尋得最適合的教學內容。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混合式教學的重點CLRN主任Brian Bridges指出,今年度加州已經有2/3的學區使用網路教學,或是混合式教學。Bridges認為學校一定要有策略地規劃并分析「客戶」(學生、老師及其他參與者)的需求,才能設計出適合的混合式教學內容。
他也指出,許多成功發展出混合課程的學校,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小規模實施,從幾個模式中蒐集資訊,之后才能求全面發展。當然,資源及課程內容優劣,深切影響教學成果,只有高品質的教材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混合式教學的重點 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