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秘魯推動跨文化雙語教育 2012年11月02日 12時訊
秘魯教育部跨文化暨雙語教育司表示,為縮短城鄉之間的教育落差,該部將努力達成在2016年時令居住于國內最貧窮地區的3至5歲幼童都能接受西班牙語及原住民語的雙語教育。目前雙語教育涵蓋率在以印第安原住民為主的鄉村地區為約51%,該部將繼續培訓師資及提供教材,并且建構數位學習環境。
秘魯人口約2,800萬,其中原住民家戶比例依不同的認定標準,介于25%至48%。秘國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但部份農村地區使用克丘亞語(quechua)或其他方言。對于這項政策,教育部的當務之急在于為補足12,000名鄉村學前教育及小學雙語教師的缺額,2013年的目標為2,700人。
為此,該部已在22所師範學校及大學開設跨文化暨雙語教育科系,同時也展開合格志愿教師的招訓工作。在后一項上,該部的構想為先招募280名居住于偏遠的亞馬遜地區,擁有雙語能力及中學文憑的青年,在與之簽訂在學前教育機構任教的工作契約后,同時提供彼等在職進修的機會以提升教學能力。
除了師資培育外,秘國教育部已展開製作包含19種方言對照西班牙語的的教材及研擬適當的教學方法,俾做為第二語學習之用。跨文化雙語教學將實施于全國16,000所公立學校,另一目的在深化對國內文化多樣性的認識與尊重。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秘魯推動跨文化雙語教育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