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教師專業群與政府關係 2012年10月05日 12時訊
英國皇家督學總長麥克威爾蕭爵士(Sir Michael Wilshaw)自2012年1月上任后便大刀闊斧進行諸多有關學校辦學品質與評鑒視察等業務政策革新。他表示根據去(2011)年訪視督察的報告,發現有40%的課程教學不在水準之上,但與此同時每位老師都同時進階敘薪,這樣看來這種制度做法必定有其疏失之處。其實他這番依教學績效決定薪水多寡以及將敘薪進級決定授與學校的評論早在今年五月間英國教育部長Michael Gove提出時即已遭到教師專業組織及團體激烈的反駁。全英最大的教師工會組織(NUT: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的代表主任秘書柯特尼(Kevin Courtney)表示:老師薪水不應該授自各學校由校長裁決或依績效決定,我們不要一種可以讓校長有機會依喜好決定誰可以進級的敘薪制度。 至于在課程督導訪視部分則與最新一期在去年教學品質視察報告有關。根據這份年度報告,去年督導視察的70,791次課程中,其中13%被評比為優良教學,評比為不恰當的高達40%。報告也說明,一些教學技能不佳的老師過分仰賴學習單及單一的教科書、未能善加針對學生作業批改更正、課程進行間說了太多無意義的話,同時也無法有效發展學童的認知層次。對于此報告中關于教學水準的下滑,更呼應了先前麥克威爾蕭爵士意欲將學習成效與教師薪資等服務條款做更進一步緊密連結的決心。然而教育、孩童服務與技能標準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Ofsted)發言人表示,此視察的數據是根基于課程的樣本而來,也就是此數據資料未必能全盤代表整個英國教育品質當前的樣貌。再加上督導視察的過程這幾年來都不斷持續在修正中,其中之一的革新點是會將視察目標放在表現不佳的學校,此舉因而有可能會犧牲掉很多一些原本就已經經營良善的學校代表性跟能見度。 Ofsted根據一份其最新出版有關于校長要如何達到治校成功的指導手冊五原則中,半數以上的指導原則都是在強調校長該如何處理不適任老師的問題。例如,淘汰不適任教師才是根治粗劣教學的良方;又例如,不僅僅是級任老師要求進步與發展,為了有效建立堅強的行政團隊,中階行政人員也需適時汰換。Ofsted種種建議的出發點都是意欲加強學校革新,有效提昇學習成效,但其所獲致來自教師組織的回應卻極為冷淡。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教師專業群與政府關係全國校長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 Teachers, NAHT)會長賀比(Russell Hobby)即表示Ofsted的重點置放錯誤,如果所謂的增進辦校效能是指這些看似委婉陳述但實則是開除老師做法的話,這真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學校革新作法。在某些特定學校或情境之中,這種冷酷作法或許是必要的。但有些狀況是學校辦學評比雖然只在令人滿意的等級,但其學校教職員都一致的力圖精進改善;或有些老師曾經教學不力,但經過輔導過程現今都已經不再背負不適任的標籤。
教師及講師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rs)代表主任秘書強森(Martin Johnson)也認為Ofsted在鼓勵教師追求專業在職發展與希冀校長們像個足球隊隊長經營學校間存在著太多沖突,特別是當你撤換一批行政人員換上自己屬意的人員時,長遠來看老師們的缺點便無法顯露觀測,更別提要進一步改善了。
從以上這些Ofsted關注批評教育與教學的面向來看,顯見英格蘭的教師專業群與政府間關係緊張。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教師專業群與政府關係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