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在新加坡本地,來自中國、非研究生課程的留學生群體,大略可分為三大類,就是所謂的SM1、SM2和SM3學生。雖然來自同一個國家,但因為留學年齡和計劃性質上的差異,這三類學生或畢業生在思維和行為上其實已經形成許多差異,跟新加坡的接觸深度也有所不同,漸漸形成各自的社交圈子。
記者近日走訪一群SM1、SM2和SM3中國學生及畢業生,看他們如何展現中國留學生之間的差異與互動。
來自中國、非研究生課程的留學生群體中,可細分為三大類,包括初中三年級畢業后來新加坡讀中學的青少年,以及在就讀高中二年級時或考完高考進入大學一年級后來讀大學的年輕人。后兩者從一開始就被稱為SM2和SM3,SM指的就是高中。久而久之,那些初三畢業后來新的學生也被冠名為SM1。
SM1來新時年齡最小
周賈斯丁在15歲時通過SM1招生考試,離開中國無錫排名第一的私立重點學校大橋實驗中學,到本地插班進入一所名校就讀中三。他目前已是永久居民,還取了洋名,習慣別人叫他賈斯丁。
賈斯丁說:“當時參加SM1為的是出國看世界。學校里成績最好的學長都走這條路,30%到40%最后都到歐美大學念書。”
在新加坡的首兩年,賈斯丁和一同前來的50多名SM1中國學生相處愉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因為年齡、文化及學習程度方面與本地學生有差距,他當時無法結交到關系較好的本地學生。
他說:“我們這些中國學生突然插班,一些本地學生可能感到學習上有競爭壓力。而我們則面對降級,年齡比其他同學大至少一歲的壓力。
“這里的英文程度高,但數理化程度卻比中國的低,我們即使不習慣,想回國也會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就產生無法回頭只有力爭上游的想法。”
不過,他表示這種隔閡在SM1學生進入初級學院后漸漸消失,上大學后更是微不足道。
SM1更早更快融入本地
賈斯丁認為,SM1與其他兩類中國學生的確有分別。他說:“SM1的學生來的時候年齡最小,獎學金計劃訓練我們,讓我們更早獨立和成熟,事業上也能取得較好的成就。”
然而SM2和SM3學生在中國的日子較久,對那里更了解,對中國事務的掌握比SM1畢業生更占優勢。
賈斯丁說:“我對SM2學生的既定印象是,他們之間有兩極化現象,一部分特別努力,也比較注重實用,有些成為新加坡公民的速度比SM1畢業生還快;另一類SM2則不太努力。這樣的分化是在SM1畢業生中少見的。”
針對SM3學生的既定印象,他說:“他們大部分關注學業,其他方面的生活就比較單一。”
來自南京大學的SM3學生毛亦喃身邊沒什么SM1朋友。她對SM1學生的看法是:“他們的英語能力好,已融入本地文化。我也覺得他們都很厲害很活躍,有什么事可請他們幫忙。還是年齡較小的留學生的可塑性高。”
新加坡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主席周銳大學畢業赴美國北卡大學留學,隨后來新加坡攻讀博士,不是SM1、SM2或SM3。
他笑說:“三類中國學生融入本地的程度不同,想法也不同,就好像是人類起源的演化,每個層面的變化都很大。”
中國獎學金得主的稱號也演變出另一類對中國學生的冠名。為區分參加中國高考后直接來本地上大學的自費學生,他們非正式的名稱是SM2.5。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