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巴拉圭教育品質不佳導致國家競爭力落后 2012年09月24日 08時訊
日前「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了2012-2013全球競爭力報告,巴國在全部144個受評國家中位居第116名,為拉美17國中倒數第二。是份報告就法制、經濟、市場、教育、研發等各個面向共十二項指標進行評鑒,巴國競爭力排名落后的主要因素在于整體教育品質不佳及研發能力薄弱,該二項分別名列第133名及142名,同時在教育的次級項目中,數學及科技教育品質只位居第140名。
巴國國家科技委員會(Conacyt)主席達瓦洛斯(Luis Alberto Dávalos)對于這項結果并不感到驚訝,他指出巴國教育落后的癥結不在教材,而在教學,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如何思考及進行理性分析,并據以發展出對于事物的批判性及判斷的邏輯性。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科學教育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然而巴國的教育內涵卻忽視科學,因此沒能在初級教育階段就給予學生應有的邏輯思考訓練。
至于研究,達瓦洛斯主席認為雖與過去相比已有進步,但顯然不足,經費短缺是主因之一。巴國研發投資只佔GDP的0.06%,在拉美地區位居末位,倘要趕上拉美的平均比重,則研發經費必須增加十倍。其次,如獨享全國高等教育預算四分之三的國立亞松森大學,今年的研究預算也只有5億巴幣(約11.4萬美元),僅佔GDP的0.0005%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巴拉圭教育品質不佳導致國家競爭力落后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