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新任教長上臺 新學期提新政策回應民意 2012年09月21日 12時訊 法國2012學年度于9月4日正式開始。五月上任的教育部長Vincent Peillon以「信心」、「全體成功」、「重建(學校)」作為主軸,不同于前政府時期的「自治」、「人力資源」、「個人化」施政方向。在作法上,新政府也展開重建學校協商大會,廣納各方意見。新學期的幾項具體改變與教育部仍需處理的問題包括:1.新增更多教師名額,但教師人數仍不足針對前政府在今年度刪減一萬四千名教職(過去五年共刪減了八萬名教職),Peillon上任后已提出了「補救措施」,緊急在小學新增一千名教職,國高中增加280名教職。據法國最大的國小教師工會Snuipp-FSU統計,新增的千名教職中,557名用于重新開班、104名分發到困難學生特別協助網絡(RASED)、152名代課教師、79名用于其他措施(如殘障學生伴隨措施)。在九月開學時,還剩下108個名額。此作法雖然舒緩了教師界的緊張情勢,卻無法在新學年真正減輕教師的困難。與過去幾年相同,本學年度法國小學仍面臨教師人數減少,學生人數增加的情形(較2011年增加了5300名學生)。距離新政府提出的「教師數多于班級數」目標,尙有很大距離。在國高中方面,緊急措施的安撫效應也大過實際強化作用。教育部從教師最高資格考(Agrégation)候補名單中徵聘了220名教師(數學科90名、現代文學60名、法文70名),從體育教育甄試(Capep)候補名單中徵聘了60名體育老師。兩大中學教師工會SE-UNSA與SNEF-FSU皆認為此作法雖無法對實際情況帶來太大改善,但有助激勵教師士氣。由于西元2000年左右的嬰兒潮,法國國中生人數持續增加。本(2012)學年度將較去年增加近三萬名學生。而在城市中,高一每班超過35人也漸成常態。工會呼吁,為吸收年年增加的學生,需要增加教師。除教師外,政府也增聘了100名學務顧問(CPE)、2000名學務助理(Assistant d'éducation)。另外,教育部也延長了今年夏天到期的12000名「協助合約」(Contrat aidé)計畫下教育相關工作人員的合約。最后,教育部增設了一項新職位─「預防與安全助理」(Assistant chargé de prévention et de sécurité),500名人員將分發到問題較為嚴重的學校。2. 家長期待更好的教育品質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新任教長上臺 新學期提新政策回應民意 在家長方面,全法有三百萬家庭受惠于開學補助金調漲25%的措施。但主要家長工會FCPE則希望在開學后,針對學校作息、代課教師等問題,政府能加緊腳步。事實上,在學校作息方面,教育部已宣布將今年萬圣節假期延長為兩週。此外,教育部也在殘障學生就學上作出努力。2011-2012年間,全法約有21萬名殘障學生(自2008年以來增加了35700人)。政府已增聘1500名學校生活個別輔助人員(Auxiliaire de vie scolaire individuel)。而在4000名單一安置合約(Contrat unique d'insertion)人員中,也有2300名轉為互助生活輔助人員(Auxiliaire de vie mutualisé)合約。但負責教育成功政策的教育部副部長George Pau-Langevin也承認:「雖在量上有所進步,但若想在品質上獲得進步,需要真正思考人員培訓方法,作為此職業的參考依據。」新學年的另一項變化是終止「工讀交替職業啟蒙措施」(Dispositif d'initiation aux métiers d'alternance),由于該措施被視為扭曲了單一國中宗旨,因此新政府的作法獲得良好回應。不過,優先教育區中實行的幾項措施尚未有所變動。另外兩項家長相當重視的問題: 三歲以下幼兒就學與學區制度也仍懸而未決。過去十年內,三歲以下幼兒就學率由34%降到12%,對此,Peillon承諾將逐步提高就學率。在學區制方面,Peillon認為前政府放寬學區限制的作法有害無益。教育部正思考「高中網絡」計畫,以期終結學校間的競爭。3.師資培育Peillon不諱言今年初任教職的新進老師是「被犧牲的第三代」。對因師資培育改制而失去一年實習機會的新進教師,他作出以下承諾:在本學年度全年將有一位導師指導與協助、中學教師每週減少三小時授課時數作為培訓時間、新進教師將不會分發到問題學校或較難處理的班級。此外,2013年九月起也將恢復一年實習制度。但教師工會則指出,目前小學一年級(CP)并非全由有經驗的教師負責,而各學區教育局長在執行減少授課時數上也遭遇困難。在學校中,亦還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在取消全國性成果回報后,小學二年級(CE1)與五年級(CM2)的全國評量還有何重要性?如何處理被教育部視為「過份地複雜」,且將有所變動的個人能力手冊?如何詮釋即將改革的課程綱要?如何在高三科學組中重新加入歷史與社會課?教師又該如何看待Peillon提出的「世俗性道德課程」(morale la?que)?【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新任教長上臺 新學期提新政策回應民意 教育部長以一項極具象徵性且花費甚少的作法平息了懷疑論者的質疑:廢除前任部長Luc Chatel任內公告實行,授予校長更多權力的教師評鑒改革。但對教師界的另一項殷切期盼 ─ 薪資調整,教育部則遲未行動。在此同時,政府廢除了某些教師大幅受益的加班費免稅制,已有損教師士氣。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新任教長上臺 新學期提新政策回應民意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