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維也納學生母語調查 2012年09月07日 12時訊
奧地利學校于9月3日開學,根據聯邦教育、藝術暨文化部(Bundesministerium fur Unterricht, Kunst und Kultur, BMUKK)調查,在外籍人士匯聚的首都維也納,有46%(7萬2,870名)的學生其母語非為德語,但是德語非母語情形最顯著的年齡層是在學前階段的孩童,其德語非母語人數比例高達70.2%。
在調查中,德語非母語的學生多使用土耳其語及斯拉夫語,顯見東歐移民在奧地利的人數日益增加。在這些非以德語為母語的學生中,有4分之1的學生還是能在奧地利接受母語教育課程(目前奧地利共開有23種外語課程),教育部長Claudia Schmied女士表示,能掌握好自己母語的學生,在學習德語上也較為迅速。
各級學校德語非母語學生之人數比例調查(%)
學前階段(Vorschule)
70.2
小學階段(Volksschule)
52.9
普通中學(Hauptschule)
64.1
特殊教育學校(Sonderschule)
52.5
整合學徒教育之工藝學校
(Polytechnikum)
62.1
新式中學(NMS)
47.1
文理中學(AHS)
30.4
占整體學生人數
46.6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維也納學生母語調查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