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秘魯及巴拉圭推動學生衛生教育 2012年09月07日 12時訊
秘國教育部與世界銀行「水源與環境衛生計劃」(Water and Sanitation Program)自2007年起共同推動的《多用肥皂勤洗手運動》在實施五年來,已獲得豐碩的成果。依據近期的調查顯示,烹飪前及進食前洗手的比例分別增加了61%及69%,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學生及學童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將學校教導的正確衛生觀念帶回家中,從而導正其他家庭成員的不良習慣。世銀的《多用肥皂勤洗手運動》共在四個國家實施,除秘魯外尚有塞內加爾、坦尚尼亞及越南,目的在于降低腹瀉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所需經費由比爾蓋茲基金會資助。
在秘魯,這項運動原本設計是以大眾傳播媒體做為宣導的手段,但是效果有限,不足以達成預期的目標,故決定將學校納入活動範圍,以學生做為媒介,從而對家人潛移默化的效果。其推動方式為在國內選定4,000所鄉村學校(約3,000家庭),先對老師及校內衛生保健人員進行訓練,之后再透過一系列的衛生教學,一方面讓學校達到清潔衛生的目標,另方面令學生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并對家人進行勸導。目前實施的學校數量現已擴展到10,000所,腹瀉的案例也有所降低。
至于巴拉圭教育部則是擴大推動小學生防治齲齒的《搶救第一大臼齒》方案。依據公共衛生部的調查,由于政府長期缺乏宣導,造成國民忽略口腔衛生,因此96%的國民患有蛀牙,而每10名14歲的青少年中至少有6人已經失去第一大臼齒。有鑒于兒童約在6歲長出恆牙第一大臼齒,因此必須在這個年齡開始防止蛀牙的發生。此前教育部已與公共衛生部及第一夫人辦公室合作在全國各地399所公立小學實施該項方案,對象為6至7歲的學童,受惠學生為總數16,826人,現在決定再增加41所小學的1,000名學童。此一防治齲齒方案的實施方式包含在課堂上進行口腔保健教學,分發學生牙刷及牙膏,同時行動醫療車會定期到校進行蛀牙診療。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秘魯及巴拉圭推動學生衛生教育 感謝您閱讀本文,本文轉載自臺灣教育部官網.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