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21日訊 法國歐洲時報網日前發表署名評論文章稱,目前,游學市場魚龍混雜,有家長反映,這些項目說是游學其實就是走馬觀花地旅游,在行程中再穿插一些名校參觀,然而費用卻比普通旅游團高出許多。以這種方式替出國留學“打前站”,對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好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不太可能體會到獨自在外留學的艱辛,因此,是否適應也無從談起。
文章摘編如下: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涌入,讓孩子擁有國際視野,已經成為中國很多望子成龍家長們的共識,于是眾多假期海外游學項目便應運而生。這些價格不菲的項目大受追捧,有不少家長想以此為孩子出國留學探路。然而,這些項目是否能達到家長們的初衷卻受到了不少質疑。
目前,游學市場魚龍混雜,很多項目存在貨不對板的現象,有家長反映,這些項目說是游學其實就是走馬觀花地旅游,在行程中再穿插一些名校參觀,然而費用卻比普通旅游團高出許多。甚至有一則新聞報道,北京一小學生海外游學項目中竟然包括參觀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
打著教育的幌子賺孩子的錢,這種例子并不鮮見,小到各種名目的培訓班,大到海外的“野雞”大學,教育這個本應神圣的領域已然變成一片淘金樂土。而這些機構正是利用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態。
其實,讓孩子開拓眼界、增長見識或是體味離開父母獨在異鄉的經歷,這些初衷本身都是好的,但那些想要通過游學看看孩子是否適應海外生活的家長,恐怕要失望了:動輒三、四萬元人民幣的“十日游”,恐怕在食宿安排上不會太差,團里又都是中國孩子,頂多同外國教師、學生交流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不太可能體會到獨自在外留學的艱辛,因此,是否適應也無從談起。
因此,以這種方式替出國留學“打前站”,對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好事,甚至導致悖論存在:家長們砸錢給孩子們換來的異鄉經歷,反而讓孩子們覺得前途不用自己掙,父母都可以為他們鋪就。家長們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本無可厚非,但如果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就事與愿違了。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對那些在中國學習狀態不好、有一定問題的孩子,把海外的一些東西介紹給他,說不定可以調動其興趣。但這種心態恐怕又是本末倒置了。如果孩子學習狀態不好,首先要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到病根,再發掘孩子學習動力所在,而不是簡單地歸咎于“中國教育體制問題”,所謂 “把海外的一些東西介紹給他”更可能是一種盲目嘗試。如果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及處事的能力,在哪里學習,狀態都可能會有問題。
中國自古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然而,在遠行之前,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和獨立的人格,才有能力讀懂路上的風景。(繭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