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中國學生以“鍍金”為目的出國深造,將海外文憑作為學成后回國創業就業的敲門磚。但也有一群海歸,他們并不急于歸來,而是在海外創業后回國“重頭再來”,以期用在國外積累的豐富經驗,更好地創業于中國。
鄭曄:用海外創業心得編寫“企業程序”
80后海歸鄭曄曾在新西蘭學習、工作10年。2011年回國后,他創辦了寧波思塔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主營離岸軟件和服務外包業務。
鄭曄一直都有回國創業的想法。為了鍛煉銷售能力、更好地在國內創業,他曾和朋友在新西蘭創辦一間電視廣告公司。鄭曄認為,這段經歷讓他在做涉外生意時,能夠得心應手地處理中西差異。
“例如報價,外國客戶一般要求詳細的清單細則,而國內則大多是模糊的;電子郵件營銷方面,歐美法律對發送信息的管理很嚴格,而國內做外貿業務時則傾向于發垃圾郵件;溝通上,歐美人通常直接說明來意,國內則習慣先寒暄一番。”鄭曄列舉了兩次創業中發現的不同,并將這套心得“流程化”。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寫一組企業辦公程序”,讓沒有海歸經歷的員工,也能按照程序辦事,在涉外環節中應對自如。
康睿:在美創業給我上了堂“謙虛課”
“我研發出的產品,效率很高。但對于技術的自信讓我忽略了用戶需求,最后沒有中標,這對我震動很大。”康睿如是說道,“專業人才一定要謙虛,這是美國創業經歷教給我的重要一課。”
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康睿創辦過一間從事數據挖掘和用戶行為分析的公司。由于看準了國內創業機會多、政策扶持力度大,他回到中國,傾注精力經營“你定旅行網”。兩次創業經歷,讓康睿學會了謙虛和傾聽。
“在美國商界,甲方乙方界限分明。作為乙方,一定要以客戶需求為重。回國以后,我在經營中延續了這種理念。現在,我在公司里90%的時間都用來‘聽’,而不是只堅持自己的技術觀點。”康睿說。
理性看待差異 大膽闖回國內
對于有過海外創業經驗、又有二次創業熱情的海歸來說,回國創業不失為一種良好選擇。但僅有海外創業帶來的啟示遠遠不夠,海歸回國后,還需正確處理創業環境的差異。
康睿認為要理性地看待不同的創業環境的利弊。“在美國,成立公司相對容易。從注冊到融資,相關的一系列組織比較成熟,可以主動配合企業的銷售和公關;在中國,企業往往要自己找資金、財務人員。而對于創業之初的企業,這些往往難以達成。”康睿分析說,“但在美創業時,可能會遇到因華人身份受到不公待遇、語言和文化有隔膜的問題。”
鄭曄強調了適應能力的重要性。“例如我從事的行業,在新西蘭已經很成熟。但在國內報稅時,我們發現,稅務人員對此不甚了解。”鄭曄說道。但鄭曄認為,海歸若能適應在海外打拼的生活,通常也能在回歸本土商業環境后游刃有余。
“海歸一般都有股‘闖勁’。”鄭曄說,有志于回國發展的海歸不妨將膽子放大,勇敢“闖回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