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有不少美名——地中海之心臟,歐洲的鄉村等等,但我自作主張又給她起了個小名——十字路口。在地中海溫柔的懷抱中,她是連接歐、非、亞三大洲的中心,就像她的國徽馬耳他十字一樣。在馬耳他交流的這一年也是我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為了出來交流,我放棄了很多東西,比如雙學位、保研機會、畢業大戲、和上一屆學長學姐最后的道別。但我不會后悔,因為這是我一生中最奇幻的旅程,到目前為止,沒有“之一”。
因為是交流生,我在這里學習,并不用承受國內那么大的壓力。馬耳他大學的老師也鼓勵交流生多出去走走看看,機會來之不易。
馬耳他在保留其歷史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吸收了歐洲其他國家的文化,甚至非洲和中東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國慶日倒不是馬耳他國慶,反而是所有人身穿綠色服飾在街上游蕩、喝啤酒、唱歌的愛爾蘭國慶日,以及在校園里搭帳篷吃餅跳舞慶祝的科威特國慶日。
通過周圍的朋友,我有意無意地學了一些簡單的馬耳他語、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在參觀教堂的時候,我聽到了關于圣保羅的故事;參加朋友聚會嘗遍各國美食;泡咖啡館、酒吧、夜店,了解咖啡文化、紅酒文化以及歐洲年輕人的娛樂休閑方式;就連逛超市都能學到意式飲食文化。
在學校里,我們總能認識一些和自己意氣相投的年輕人,相互分享自己的經歷、知識和價值觀。他們和我一樣,或許經歷過彷徨和迷茫,但仍為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我逐漸開闊了眼界,消除了對很多人的誤解與偏見。我的西班牙室友說:“我完全可以理解你,我們有好多共通的地方,甚至比其他西班牙人還要多。”
借著馬耳他申根簽證的有利條件,我游歷了許多歐洲城市。在意大利流連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感受文藝復興的藝術之光;在西班牙追隨堂吉柯德的足跡大戰風車,在小酒館欣賞弗拉明戈;在葡萄牙聆聽大西洋的呼喚,看著海鷗四處盤桓,目睹青花瓷鑄成的教堂;在荷蘭像蜜蜂一樣飛進郁金香花,甚至有幸碰到荷蘭首相;在北歐親身體驗,學習著把環保做到極致;在德國探訪歌德之家,當了一回文藝青年……我還大膽嘗試了Couch Surfing,住在當地人家里,更好地了解當地。
旅行和寫作一樣,是被一股暗流推動著走的,你不知道自己下一個目的地是哪里,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
馬耳他是我看中國的一面鏡子。如果不是離開家9000多公里,我永遠不知道我有多愛它。在歐洲,我看到了經濟危機和蕭條,看到了媒體大行其道引導輿論,看到了地區人民與中央政府的矛盾,看到了在宗教盛行的國家同性戀者的抗爭和人民對離婚的訴求……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別人存在的問題似乎比我們更多。
這是強烈攪動我“三觀”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平和友好的。中國文化在馬耳他相當受歡迎。每周四我都和馬大的一位職員一起切磋太極。說是切磋,他教我的似乎還多一些。周末我會和孔子學院的一名學生進行語言互助,即我教他中文,他幫我提高英語。
有時候我也參加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舉辦的活動,幫忙展示一下國畫。在舉行“十一”不夜城活動時,排隊要求寫中文名字的老外把小巷擠得水泄不通;元宵節的那次廟會還成功賣出去好幾張畫呢!
在臨別之際,心情特別復雜。既非常想家,卻也舍不得馬耳他。我停下了旅行的步伐,用僅剩的一點點時間和朋友呆在一起,全身心地感受它:那層層疊疊的古舊樓房,石頭砌的墻,用金黃把心融化的陽光,還有那一片海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