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基于互助、信任、承諾的友誼,這是一份跨越八千公里、超越國界的親情,為了一句“照顧他一輩子”的承諾,留學倫敦的河南小伙兒宋揚與瑞士老人漢斯相依為命8年,歸國后又將漢斯接到鄭州家中悉心奉養已5年。
近日,這個在網上瘋狂流傳的故事觸碰到無數人柔軟的心房。網友深為人性中的真善美感動,紛紛表示“愛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有專家認為,該故事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同時,折射出的養老問題值得重視。
1999年,19歲的河南小伙兒宋揚獨自赴英國留學。到達倫敦第三天,宋揚在放學路上乘錯了地鐵,等車過程中遇到一位拎著大袋東西的老人,漢斯就這樣走進了他的生活。一個遠離故土,一個凄涼寡居,年齡相差40余歲的兩人相談甚歡,漢斯還邀請宋揚到家里做客。
“告別時漢斯專門把我送上車,眼巴巴望著我,我覺得他很孤獨。”事隔多年,宋揚回想起來就像發生在昨天。此后他經常去看望漢斯,幫忙做飯、打掃衛生。有一天,漢斯握著他的手,稱贊他是個好人,希望他搬過來一起住,“我們互相照顧!”這句話他重復了很多遍。
漢斯年老體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宋揚就照顧他的日常起居,陪他聊天解悶,漢斯則利用語言和對當地熟悉的優勢,幫宋揚找資料、選學校。在英國8年,宋揚回國探親6次,每次都帶著漢斯一起。宋揚說,他們之間感情很深,絕不是別人眼中的“無親無故”。
2007年,宋揚研究生畢業。漢斯依依不舍,卻反復說:“宋,你回國要成家,會有很好的事業,我是你路上的一塊石頭,不用管我了。”宋揚心里很難過,他早就決定,要照顧他一輩子。
宋揚回國找工作的日子里,對他十分依賴的漢斯,身體和生活狀況一落千丈,不是找不到東西就是不會用,常常半夜打電話求助,甚至因為喝酒引起股骨頭壞死。宋揚心急如焚,他征求漢斯的意見:“如果你愿意,我接你到中國養著你。”漢斯就這樣成了這個中國家庭的一員。
漢斯一到中國就接受了髖關節置換手術,一度難以行走的他現在可以蹦蹦跳跳。在宋揚家,最明亮寬敞的房間屬于漢斯;全家福上,漢斯總坐在最中間,一點也不突兀;汪汪叫的小狗是特意給漢斯買的;硬盤里存著900多部漢斯喜歡的電影,宋揚還帶著他到各地旅行。
迄今他們已經一起生活了13年。“我與漢斯的感情跟自己爹媽不相上下。”宋揚說,他們在最孤獨無助的時候相識,多年來相依為命,是真真正正的一家人。
漢斯用“聰明友好”表達對宋揚的喜愛之情,當被問到愿不愿意回到自己國家時,漢斯不情愿地把頭一扭,蹦出一句“你去吧!”。
“老人問題不是溫飽問題,而是情感問題,他離不開我,我愿意、也有能力養著他。”談起這些,宋揚急切而真誠。他說自己并沒有多高的境界,只是與漢斯之間,有一份時間培養起的深情厚誼,他希望給漢斯一個家安度晚年。
采訪中多名專家均表示,生活中一方面看到貧富不均社會矛盾,另一方面又發現民間充滿溫情,常常被真善美的人性光輝所感動。鄭州大學教授張明鎖坦言,宋揚身上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這種年輕人讓人看到未來和希望,值得稱道。
張明鎖長期從事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研究,他認為老年群體的生活問題是不容忽視的。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今后孤獨老人、空巢老人會更多,生活中這樣的實例屢見不鮮,不少老人通過養貓養狗解除晚年凄涼寂寞,養老服務是個大問題。
據了解,請護工費用一月在3000元以上,多則上萬元,而養老金每月才1000多元,多數老人負擔不起護工服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張明鎖建議,年輕人以及退休不久的低齡老人可發揮志愿服務精神,在能力范圍內照顧高齡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風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