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於本(2012)年5月1日公布一份最新的全國公立中小學數量與型態統計報告:「『共同核心資料』之2010-11學年度公立中小學數量與型態報告」(Numbers and Types of Public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Common Core of Data: School Year 2010-11)。當中主要發現如下:
第一:2010-11學年度全美共有98,817 公立中小學校,在這學年度中,有1,929校關閉及新設1,665校。在98,817總校數中,有88,929校是實施一般課程與教學的中小學,有2,206校是提供特殊教育需求服務的學校,1,485校為職業導向學校,6,197為另類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學校。
第二:截至2010-2011學年度,已有40州及華盛頓特區設置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已有35個州與華盛頓特區設有磁石學校(magnet schools)。2010-2011學年度特許學校學生人數約180萬人,磁石學校人數約210萬人。
第三:2010-11學年度,一般公立中小學生師比(pupil/teacher ratio)為15.7 (2009-10學年度一般公立中小學生師比為16.1);2010-11學年度,一般公立中小學生師比各州不同,從猶他州的23.8,到佛蒙特州的10.9,差異頗大。各級學校也有不同,小學平均為15.6,中學為15.4,高中為16.1。
第四:2010-11學年度學校規模也因教育級別而有差異,小學平均每校有453個學生,中學平均每校學生人數為576,高中平均為846個學生。
第五:依據城鄉地區來分,2010-11學年度有超過29,219所學校位在農村(rural)地區,22,522所學校位在都會(cities)地區,24,476所學校位在近郊區(suburban),11,856所學校位在城鎮地區(towns)。依入學比例分析,計有34%學生進入近郊區學校就讀,占最多數,其次是都會地區,為29%,農村地區為25%,城鎮地區為12%。這分布情形與2009-10學年度相當。
第六:根據「國家學校午餐計畫」(National School Lunch Program)免費或補助午餐(代表低收入戶家庭)人數統計,2010-11學年度有48%學生符合免費或補助午餐資格(2009-10學年度為47%),其中各州比例也有不同,從最低的新罕布夏州的25%,到最高的華盛頓特區為79%,差異極大。若依區域來分,在都會地區的學生有60%符合免費或補助午餐資格,城鎮地區為52%,農村地區為44%,近郊區學校為40%。
這項報告的分析資料系來自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共同核心資料」(Common Core of Data,CCD)中的「公立中小學一般調查」(Public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 Universe Survey)資料庫系統中取得。「共同核心資料」(CCD)是由各州教育主管單位(state education agencies,SEAs)年度填報的資料庫,相關資料均透過教育概況系統(EDFacts)進行匯報,針對學校、教師、學生等各項基本資料進行蒐集與統計,以作為了解全國的或各州的、地區性的教育概況。
(駐美國代表處文化組張佳琳)參考資料: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報告網址:http://nces.ed.gov/pubs2012/2012325.pdf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