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將成為澳洲教育的重大里程碑。
澳洲將制定史無前例的學校政策與計畫,這項改革事實上已被忽視十年,且逾時已久。自2000年以來,澳洲在閱讀與數學的國際表現已趨下滑,許多學生表現未若應有之成績,最優秀學生的成績表現低於個人的能力,每位學生均未充分展現潛能,以致降低國家的實力。改進每一位學生的成績相當重要,提升所有學生的成績表現,將可增加國家的生產力與永續繁榮。
「我的學校(My School)」網站(www.myschool.edu.au)為史上第一次讓所有父母、教師、社區與各級政府得以查看學校表現,讓澳洲人民有機會慶祝成功的學校與學生,同樣也向成功典范學習,并挑出及出版成功的政策與計畫。該網站可讓澳洲民眾知道那些學校正在改進,無論是在閱讀、書寫、數學或甚至文法等,以及需要額外支援的學校。
澳洲的教育改革奠基在透明性,但更重要的是學校所教的內容與教師的素質。澳洲政府深信,無視居住在何處,每位學童都應有機會獲得優質課程,此為所有學生的學習權利。吉拉德政府(Gillard Government)已推行第一個國家課程,且新課程已於今(2012)年在各校實施。
澳洲聯邦中小學教育部部長蓋瑞特(Peter Garrett)表示,教室為年輕生命轉型的地方,澳洲政府已推行「全國教師標準(National Teacher Standards)」,并改變師資訓練資格,冀望每位教師都能鼓足士氣,全力以赴,整體推動高品質教學。新世紀的職場需要新技能,澳洲聯邦政府為9至12年級中學生購置電腦,提供學生學習21世紀應學習的技能。
蓋瑞特部長指出,學校社區各有不同,有各自的問題與解決之道,「賦予地方學校權力的政策(Empowering Local Schools policy)」為全國教育改革的催化劑,支援各州政府推動此項賦權方案,讓地方學校校長更有機會表達擬致力推動的事項。
澳洲政府已加倍挹注學校經費,以落實此項改革,「更靈活學校國家夥伴(Smarter Schools National Partnerships)」之目標為加強弱勢教育、支援教師與校長及改進閱讀與數學能力。在此計畫下,學校改進的績效已然顯現,例如小學3年級閱讀能力已有70%的學校獲得改善,小學5年級數學能力也有75%的學校獲得提升。此外,在「縮短差距(Closing Gap)」計畫部分,原住民小學3年級與國中1年級的學生成績也有明顯改進。
剛思齊(David Gonski)學校補助評監報告引導澳洲政府采取下一步驟,建議補助模式應朝向所有學生需求的經常性補助,而不管其就讀學校為何。剛思齊報告明示澳洲需要改革,依現行措施相似學校的相同需求,卻核給不同的補助額度,讓家長及教師難以理解,不僅不合邏輯,也不透明。該報告的建議模式為全國每所學校在相同制度下核予補助,意謂公平、透明及給予所有學校未來補助額度的長期確定性。
蓋瑞特部長表示:「我們已走了一段路,但尚未完成;學校補助評監報告給予我們永續改革的機會,以及更佳補助學校的模式,我們的學生值得擁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澳洲政府則致力為學生建造最好的教育制度」。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澳洲全方位致力提升學校教育績效 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