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時,他將與著名化學家查爾斯·利伯教授會面,探討未來的科研工作。今年8月,他將正式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開啟新的求學之旅。
1990年出生的馮駿,陽光、帥氣,笑容里有著一種純樸氣質。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名本科四年級學生,馮駿不僅擁有一張漂亮的課業成績單,還擁有著令很多博士生都羨慕的科研成果。
“父母給了我很大的自由”
馮駿坦言,在小學和初中時,自己并不是個非常出色的學生。“成績中不溜兒”的他,卻從來沒有受到過父母的約束和責罵。
“父母給我的自由度很大,他們不是讓我跟著別人的道路走,而是讓我自己選擇,走自己的路。”他說。
馮駿接觸化學很早,初中時就對化學萌發了濃厚的興趣,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并陸續參加了各種化學競賽。他提前自學了高年級的化學課程,看到書里講解的化學實驗,就會忍不住地動手做一做。母親對他的這種“瞎搞”很“無語”,但是兒子喜歡的,她總是表示支持。
“父親給了我很大的自由,也給了我一種隱形的壓力。”父親并不是要求馮駿一定要考多少分,必須上什么大學,而是從長遠的發展來引導他,希望他能在自己喜歡的學科作出點成績。
“父親那些鼓勵的話語,讓我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許可以改變一些東西,甚至可能在某一個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說。
高中時,馮駿進入了一個“比較不錯”的學習狀態,他拿到了奧賽化學的省級一等獎,隨后被直接保送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
作為保送生,馮駿沒有經歷高考前瘋狂的題海訓練和緊張的模擬考試,這段本可引以為豪的經歷,卻成為他剛入校時的一塊心病。馮駿覺得,自己沒有經過全面系統的訓練,所以面臨很大的“危機”。
為了強化各種基礎知識,大一剛入學,馮駿就堅持“寢室——教室”兩點一線的簡單生活。那時,宿舍就是個“晚上睡覺的地方”,如此狀態整整持續了兩年,他的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馮駿也被同學戲稱為“自習狂人”。
從“自習狂人”到反思自我
大二時,經過民主選舉,馮駿當選為班級的學習委員,并且一干就是三年,他的生活由此開始轉型。
作為學習委員的馮駿,為班級和同學做起了雜事,并且帶動了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主要是幫大家處理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如選課、做一些統計,教材的查詢、訂購,以及實驗室和導師的咨詢等,這些都是同學身邊的小事,能夠為大家服務讓我很開心。”馮駿在學習之外的熱情還體現在公益活動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