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類似的大學排行榜,都會吸引家長、學生和媒體的關注。一些國內的名牌大學似乎也特別在意。為招攬優質生源,必須有一張更好的“面子”,如果是西方人評的,能帶上“國際”、“全球”字眼,則更有說服力了。
不能說西方的指標體系不好。它們的確有一套具體標準,比如SCI、IEEE等各類論文數量,以及論文“影響因子”等等。但是,一流大學是靠論文堆積成的嗎?如果北大、清華等只盯著這些“硬杠杠”,一味地學歐仿美,只能學到人家的“形”,丟掉自己的“神”。
一流大學的評價標準可以有很多,但我認為至少有一條是必備的,而且也非常容易檢驗,那就是看為國家戰略服務的能力強不強,能不能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歷史性、戰略性的貢獻。
現在國內言必稱哈佛,而美國人講“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堅”。這句話,不僅是說哈佛的歷史早于美國,更重要的是哈佛學生在美國崛起的每一個關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比如,西奧多·羅斯福被普遍認為是現代美國的塑造者,他對外推行門羅主義,竭力推動巴拿馬運河工程。富蘭克林·羅斯福空前地連任4屆美國總統,在他任上,應對了大蕭條,打了“二戰”,最終把美國的實力推向巔峰。后來的約翰·肯尼迪是美國歷史上支持率最高的總統。當然,更不用提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這些信息社會的巨頭了,他們確立了美國在互聯網上的優勢。
所以,哈佛之所以是“世界一流”,首先在于它為美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大學應該貢獻什么?面對復雜的社會矛盾,中國大學能不能提供科學的解釋和解決方案以供決策參考?這些問題,需要中國高校來回答。
當我們看到畢業于中國高校的20多歲青年工程師,在中國的航天工程中挑起大梁時,我們確實看到了中國大學的可喜進步。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才是衡量大學水平的“硬杠杠”!如果中國高校能夠為中國的崛起貢獻智慧、貢獻科技、貢獻人才、貢獻文化、貢獻價值觀,那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一流大學,實在不用在意什么排行榜。(北京大學教師任羽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