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中年級高中生布列塔尼就讀於鈕芳公立高中(Newfound Regional High School),該校位於全美國最積極推廣"能力導向學習"的新罕布夏州中部的布歷斯多鎮(Bristol)。
在新罕布夏州,所謂「能力導向學習」是強調學生學習的成績不是依照學生坐在教室里的時間來決定,而是根據學生是否能證明他們了解了他們所學習的東西來評斷。這新學制讓學生用新的方式學習知識,也表示對所謂「精通」學習內容有新的定義,同時要求所有學生都照新方法學習,而不是讓那些對學習還半知半解的學生就可獲得畢業證書。
在這趨勢下,學校要找出各種途徑去讓學生表現出他們所知道的,實施良好情況下,這新學制可讓學生用自己的步伐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布列塔尼今(2012)年花了許多時間在她住處附近的動物收容所鉆研有關寵物安樂死的議題,并且寫出關於此議題的文章,這將幫助她獲得英語/語言學分,向畢業的路邁進。
新墨西哥州圣塔非市一個專注全國教育議題,包括能力導向學習的組織--智慧網(MetisNet, Metis-知識和智慧的希臘字)的創始人克理斯?斯特吉斯先生曾推崇該校?是一所真正在推動這理念的學校?。
然而,真正落實「能力導向學習」,可說是很艱難的,因為它挑戰教育制度里像測驗和評比等的這些基本概念。以鈕芳公立高中布列塔尼的例子來看,新罕布夏州是已經開始撼動了那種以時間為基準的傳統學習觀念,也同時讓有心仿效者了解還要投注多少的努力才能達到最後的目標。布列塔尼參與的?衍伸學習機會?校外實習工作反映了新州政府在三個相關想法上的重點:?隨時隨地,不論是校外和網上的學習;個人化,符合學生需求與興趣的教育;以及能力導向學習。?
新罕布夏州,在十年前就首先開始試行以能力導向的教育方法。但在2005年,州政府給各地機關一個明確的期限,要求在2008-09學年,高中應該根據熟練表現學習相關能力的成果來授予學生學分,而非根據上課時間的多寡。
所謂「學習相關能力的成果」,則是根據各學區為了達到州教育廳訂定的課程大綱,所設定的相關技能與知識。該州在制定執行這項制度的政策,比大多數的其他州都更加進步。例如,只有少數的州允許各學區根據學生對上課教材的熟練度不是上課時間的多寡給予學分。新罕布夏州也是唯一要求各學區如此做的州,雖然還有少數的學區還沒有正式執行這樣的變革。以布列塔尼的案例來說,她可以規畫自己的時間來證明她對教材的掌握程度。她也可以按部就班的以多樣的方法,顯示她對新學習的知識與技術的了解。她表示以這新的方式來證明熟練程度的責任,開啟了她的學習熱忱,這是她以往在課堂上無法體驗到的。
學校名稱:墨西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所在位置:美國,伯克利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68年學歷: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34323人院校地址:110 Sproul Hall Berkeley, CA 94720-5800 (510) 642-60009390
當在鈕芳公立高中的425個學生,已經利用「衍伸學習機會」與表現評估的方法,在能力導向學習跨出一大步時,其他的關鍵步驟仍在進行中。例如理想中,以能力學習的成績單上,只會有A和B的差別與敘述性的學習成效描述。但現在,鈕芳公立高中仍然使用A到F的等第來表示成績,再加上一段句子來描述學生學習的習慣。
另一個主要的改變是讓考試表現不好的學生,經過老師重新教學後再考一次。歐馬立校長表示這樣可以避免一次定江山的情形發生,如此可反映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完全的掌握概念,而不在乎學生是在甚麼時候才掌握教材的內容。但是不幸的是,有些學生反而有恃無恐來隨意應付考試,因為他們知道還可以再重考一次。學校的教職員正在討論如何來處理這樣的狀況。在能力導向學習下,教學本身必須要適應州的新政策。
在鈕芳公立高中的教職人員現在正與隸屬於監督聯邦頒給新英格蘭十三所高中執行學生導向學習(student-led learning)及表現導向學習評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補助金運用的「中等學校改革中心」(Center for Secondary School Redesign )下設「文化改變」團隊一起合作。當學生學習在塑造他們自身學習方法的過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老師們必須要學習如何變成學習推動者而非知識的輸入者。改革中心與鈕芳公立高中一起合作的好處之一是「評估者間的信任或是確認每位參與學生評監的成年人,包含老師、指導諮詢員、管理人員、社區夥伴可以依照共同的范疇和嚴謹的概念,來執行教育的改革」。
譯者: 潘宜欣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學校名稱:墨西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所在位置:美國,伯克利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68年學歷: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34323人院校地址:110 Sproul Hall Berkeley, CA 94720-5800 (510) 642-60009390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