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學年度開學在即之際,巴拉圭第一大報《ABC報》1月29日在社論中對教育現況提出嚴厲的批評,指出教育已被公認為第三世界國家脫離低度發展的不二法門,但是巴國政府卻沒有這種體認,就連教育界本身也未能認清自己所應當扮演的角色對於國家發展是何等的重要。因此作者呼吁社會各界盡速凝聚共識,將提振教育列為當前的首要之務,同時在未來必須把更多資源投入科技研究。
文章中首先指出,目前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存有巨大的「科技落差」,只要比較亞洲與拉丁美洲在教育及研究上的指標就可看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基本原因。例如相較於巴西、阿根廷及墨西哥等三個拉美地區最富裕國家每年投入研發的經費分別為GDP的1.2%、0.6%及0.4%,日本及南韓卻高達GDP的3.5%。這反映出亞洲國家對於教育的堅持是其得以在社經層面獲得長足發展的主因,然而在絕大多數的拉美國家身上卻完全看不到這種堅持。再者,在亞洲的大學里,理工科系畢業生占有很高的比重,反之在學生逾卅萬的阿根廷國立布宜諾大學,其心理學院的畢業生人數卻是工學院的三倍,顯示辦學的方向值得檢討。
其次,在初級和中級教育方面,與亞洲國家相比,巴國學校的授課時數顯然不足。依據巴國教育基本法,公立中、小學每學年至少須上課200天,每天4小時(半天班),但即使學校上足規定的鐘點,總時數也較日本公立中、小學采全天制,每年上課243天相去甚遠。此外,由於教師工會每年都以罷工做為爭取加薪的手段,教育部也常利用正常上課時間進行一些非教學性的活動,導致學校的實際授課時數遠不及教育基本法的規定,例如剛結束的2011學年度只上課約160天。
面對這種情況,社論中要求巴國公立中、小學教師進行反省:同樣身為教師,為何實際投入教學的時間會遠少於亞洲的教師。作者表示或許大多數巴國教師會辯稱薪資太低,但是考慮到國內的消費水平,以及近年來連續調整待遇-去(2011)年底教師每一課程時段四小時的月薪由已由1,358,280巴幣(約300美元)調升至法定基本工資1,658,232巴幣(約368美元)-,故而抱怨薪水已經失去了道德上的正當性。
真正的問題在於教育工作者的錯誤心態及自我角色認知偏差。教師沒有把教育當做一項關乎全民福址的「事業」,而是一種「職業」,也因此才會把學生視為人質,動不動就利用罷工做為對政府施壓的手段。文章在結尾提出警告:假如社會再不重視教育的發展,巴國幾年之內就會自食國民素質降低的惡果。
感謝您閱讀《巴拉圭媒體對於教育發展提出針砭》一文,本文轉載自臺灣教育部官網,關鍵詞:巴拉圭 教師 國家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