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資訊】學習是為提升自我而不是高考 教育不能固步自封美 蔣佩蓉/文 林冰/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育和知識的獲得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像哈佛、耶魯這樣頂尖的大學,都在將自己所有的課程放到互聯網上,在日益開放和競爭激烈的全球教育市場中,高等院校在拼命重塑自我,想方設法招攬優秀的學生。誰贏得了這場競爭,誰就將贏得未來的世界。在對學校的選擇日益市場化的情況下,我在中國觀察到了以下趨勢:高考作為一種平等的象征將依舊保留,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富裕階層由于能夠承擔其他教育選擇,可以逐漸遠離高考。這種變化已然發生,并趨于加快。中國大學面臨抉擇:變革還是消亡。臺灣教育當局預測,未來10年內,將有1/3的臺灣大學會因入學人數太少而面臨關閉。當一所大學毫無特別之處時,它將面臨消亡的命運,毫無特色意味著毫無希望。競爭有利于中國大學的發展,因為生存危機將促使大學采取更為迅速而有效的改革,改變目前由于壟斷而形成的固步自封的局面。歸屬感無法商品化作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面試官,我和丈夫會定期在暑期與那些留學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學生會面,了解他們在那里的學習情況。在一次會面中,我們曾詢問,他們認為自己與那些在國內就讀本科而之后又去麻省理工學院就讀研究生的中國學生有何不同?他們用流利的英語告訴我們,本科階段是形成核心自我認知的關鍵期,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緊密的友誼都在這個階段形成。因此,他們覺得自己在內心已美國化了,而那些畢業于北大、清華的同齡人則脫不掉中國本色。盡管知識變得商品化了,但是人類的歸屬感卻不能被程式化和商品化。為了滿足這一基本的需求,人們必須同世界觀相似、志趣相投的人組成社團。團體將演變成為特殊的教育者或教育機構,它們就像博物館的館長或知識的守護者,引導后來者進入知識的殿堂。在美國,有一個詞概括了這種趨勢品牌的“族化”(Tribalization)。比如,我自己是一個狂熱的“蘋果迷”,堅持使用所有蘋果制造的產品,并為自己成為“蘋果族”感到驕傲。當我們聲稱自己是某個族的一員時,我們便認同了那一族的基本價值觀和體驗,無論是它的做事原則或是一個特別“酷”的因素。教育者在談論他們的學校時,越來越像在談論某個品牌,如同在談論可口可樂一樣。在面臨如此眾多的教育選擇時,我們如何下手呢?留學還是不留學不斷加速的全球化步伐意味著,那些具有更多國際教育背景、海外工作經驗和全球眼光的人更容易在競爭中勝出。我支持中國孩子去國外留學,以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同樣,我也鼓勵自己的孩子(他們在美國出生并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入學中國公立學校,以拓展他們的語言和文化經歷。何時留學海外取決于孩子對家庭的認同程度。孩子是否同家人相處了足夠的時間,從而得以鞏固家庭認同、傳遞世代相守的價值觀并形成了所珍視的品格?認同感的形成取決于是否有足夠多的共同經歷,也取決于那些經歷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人通過早期經歷所形成的東西往往根深蒂固、難以改變,而長大后所形成的認同感卻很容易放棄或更改。在未來,父母和優秀的老師將作為知識大廈的守護者。通過選擇孩子所閱讀的書籍、所瀏覽的網站,父母呵護著孩子的教育和民族意識。通過展現自己對待學習與困難的態度,父母也塑造了孩子的學習習慣。隨著學子越來越依賴優秀的導師引導其進入研究領域,我們將看到,那些更富于魅力的學科專家將能夠吸引到最頂尖的學生。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專業選擇可能不會因為這個教授是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是教那門課的教師講課是否富有魅力。行動起來迎接挑戰為了保有競爭力,中國的大學只能寄希望于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氛圍、認同感或校園文化。隨著所有人開始思考所在團體有何種獨特之處,人們或是感到沮喪而離開,或是為團體的核心價值所激動而緊密的團結起來。事實上,吸引力的大小變得越來越與學校的分數及排名無關了,美國的大學已經歷了這一轉變的過程。每一個中國的大學都必須培養自己獨特的優勢,這不僅關乎學校的生存,而且也決定了在未來全新的高等教育經濟中學校能否繁榮發展。它們必須吸引并留住在教學和指導學生方面有天賦和激情的優秀教師,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我們也許會驚訝地發現,在一所中國學校里,最優秀的教師當中有一些并不是中國人。企業也應幫助教育者去篩選和傳授知識,幫助教育者確定:學生最應該學習什么東西?在改革和進化的過程中,中國的大學需要問自己:“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是否恰當?是否受歡迎?或者是否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年輕人的一個鮮明特點便是,他們渴望自己的生活是恰如其分、引人入勝的,并且是有力量改變世界的。中國的大學必須起來迎接挑戰,否則優秀青年們將紛紛求學海外,這將使中國未來的思想精英除了外表是中國人外,內心卻是美國人、英國人或是新加坡人。(作者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席面試官)別把留學作為逃離方式范瑞婷“沒有一個家長舍得自己的孩子沒成年之前就離開家出國留學,其實真是無奈,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更好的教育。”當被問及如何看待我國近年來留學低齡化及國外基礎教育的優勢時,身為母親的周容動情地說。作為新東方資深留學咨詢專家,周容發現,她接觸到的學生其留學決定80%是由家長作出的,因為國內的好學校有限,競爭激烈,這種競爭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同樣身為母親的周容坦言,家長也不舍得逼孩子上各種培訓班,但生怕孩子一步落下,以后就沒有機會了。她到現在還記得女兒小時候對她說過的話,“您天天這樣管我,我的童年都沒有幸福了。”雖然女兒早已長大,但周容回憶起來仍眼角發紅,覺得當年太過嚴厲,也希望各位家長跟孩子多溝通、多鼓勵。周容提到在美國,家長更關注孩子的生活,教育更多是學校和社會的事情。我國情況跟美國不同,教育需要家長來承擔部分責任,但它不應該成為家長的負擔,使家長形成一種虛榮的評價觀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理念需要有根本的轉變,教育應關注孩子持續而全面的發展,像生活及學習上的獨立性、心理方面的抗挫折能力等,這些素質是孩子獨自在國外生活和學習發展所必須的。讓學生學得有尊嚴和個性學校如果能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孩子以受尊重和自主的方式學習,有哪個孩子還會厭學?他們會愛上學校,愛上學習。周容講述了去美國走訪的幾個中學的情況:“當學生學習存在障礙時,老師絕不認為是學生的問題,會覺得應該調整自己的方法。”當學生向老師尋求幫助時,老師會專注地傾聽,并和他們一起分析和解決。周容強調:“重要的是孩子在尋求幫助時受到了尊重,不會覺得詢問是沒有尊嚴的事情。”周容還列舉了在一個男校的見聞,男校在大家普遍觀念中偏重運動,而這個學校提供了完善的繪畫課、手工課等,校長非常自豪地給參觀者展示男孩子們的繪畫作品。他們有這樣一種理念,只要學生喜歡和需要的都給予支持。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可以喜歡運動、繪畫,無論哪方面做好了,都會找到自信,從而活得更健康。“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非要一個模式,結果天才成庸才”,周容說。國際化人才需要有包容和欣賞的文化胸懷很多家長送孩子出國學習,是希望培養國際化人才,周容對國際化人才的理解偏重文化上的包容力和欣賞的態度。“中國人心理上最瞧不起黑人”,周容語出驚人,她說在培訓機構送孩子出國到寄宿家庭時,如果對方是黑人家庭,家長基本都會要求調換。周容認為,孩子越小越容易無偏見地融入和接受其他文化。但她同時也表示,這種留學低齡化最好以初中畢業為限度,因為這時國內的義務教育已完成,孩子的中文底子已基本打好,出國之后不至于喪失最初的文化本色。像美國,校園中有多種族的學生和老師,本身包容性很強。在國內如何培養孩子向國際化方面發展,周容建議:讓學生多見識,包括廣泛閱讀和創造條件讓孩子走出去,讓孩子因了解而認同。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引導,不要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給他們戴上有色眼鏡,應引導他們客觀地看待世界,培養孩子包容的胸懷和對事物懷有美好的眼光。學習是為提升自我而不是高考現在不少學校辦了國際高中部,周容的態度是不欣賞、不支持。她認為不論是哪種教學體系,基礎教育的理念都是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和培養綜合素質,學生不論在哪兒上大學,都是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基礎教育都必須做好而不能逃離。學生為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升入大學,大學應該讓學生覺得在這里學到的東西對今后有用。周容說在美國,大學不是分成好差學校,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曾經有一位家長請她幫忙申請一所美國不知名的大學,而他孩子的成績完全可能進美國排名前50的學校。為什么選擇這所學校?這位家長說據朋友介紹,這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后3個月內100%能找到工作,其中70%以上被世界頂級公司錄用。“當然學校的特色可以有多方面,比如某一學科占優勢,培養的人才有實用性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一個學校的特色和學生認同的原因。”在美國,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眾多社會力量參與支持教育,為孩子創造各種學習和發展的便利,尤其是公共設施。周容說,我國各個城市小區有眾多設備更多是為成人準備的,能不能為孩子多創造這樣的條件,比如適合孩子讀書的圖書館、孩子活動的少年宮……國外教育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留學可以作為一種學習的途徑,卻不能是逃離基礎教育的方式。而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考試成績,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持續進步的能力,它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提供資源和尊重,讓學生自由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