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英國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所在位置:美國,紐黑文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701年學歷:語言 專科 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MBA 學校性質:私立學生人數:6641人院校地址:New Haven, CT 06520 (203) 432-47719281
中國高校距離世界一流大學到底還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魯、牛津、劍橋、斯坦福這些國外頂尖大學校長的眼中,中國高校當前最需要變革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解答“錢學森之問”,讓高校培養出杰出人才?在日前于南京舉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20所世界知名大學的校長,及121位國內大學校長濟濟一堂。多位校長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的大學絕對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只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最快估計,需要20年。
1、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中國大學不去開發評判性思維
理查德·萊文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就是對于評判性思維的培養。
與絕大多數的亞洲和歐洲大學一樣,中國的本科教育是專識教育,一般來說,學生在18歲的時候就選擇了自己的終身職業,之后就不再學別的東西了。
和一些一流的歐洲大學及美國大學不同的是,中國的教學法是一種生搬硬套的模式,學生總是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對于知識要點的掌握上,不去開發獨立和評判性思維的能力,這樣的一種傳統亞洲模式,對于培養一些流水線上的工程師或者是中層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們要去培養具有領導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那就不行了。這對于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也是不利的。
美國通識教育可以借鑒
如何才能培養評判性思維?萊文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通識教育。美國的本科學生在頭兩年會嘗試各種學科,然后會再選擇一個主科。因為通過對多個學科的接觸,會有不同的視角,使他們有能力以創造性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設想一個政府的領導以前學過歷史,又學過道德哲學,同時還學過經濟、心理學的話,那么他勝任的幾率也會更高一些。目前中國有許多的一流大學已經開始借鑒美國通識教育的模式,北京大學在2001年推出了元培項目,選出一些優秀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他們同時在兩年中學各種各樣的學科。在復旦大學,所有學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學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選定一個主科。在南京大學,也開始按大類招生,學生在報考的時候不再需要去填報某一個專業,而且第一年會有60多門通識教育的課程供他們選擇。
互動討論讓學生學會挑戰
具體到教學方式上,牛津、劍橋大學的導師系統,要求學生必須自己進行立論,進行辯論。而美國模式就是一些互動式的討論會,或者說是小班授課,他們會挑戰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導師的觀點。
現在美國的頂級大學的考試,一般來說不會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一些事實,而是讓他們去解決以前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問題,去分析某一個觀點的兩個方面,同時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師應該采取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挑戰彼此,挑戰教師。對于中國來說,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盡管中國大學的校長們已經認識到了這種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困難不少,可見對教師教學方法進行培訓相當重要。
2、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中國最缺敢挑戰權威的學生
和耶魯不同的是,牛津大學并未采取通識教育,他認為,各國應根據國情來采取自己的教育方式,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使學生可以分析問題,有思辯的能力,而中國最缺的就是敢挑戰權威的學生。
中國學生缺乏創造性思維
漢密爾頓說,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作為一個科學家,也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在我的博士生項目里面學習,他們非常優秀。因此從教育的結果來說,我覺得東西方之間并沒有太多的差別。如果要說到差異,在我看來最大的差異,是中國的學生缺乏自主的思維和創造性的思維,缺乏挑戰學術權威的勇氣。這也是我們要做的工作,要鼓勵中國的學生成為更加主動的研究者、挑戰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傾聽者。不過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中國學生也在發生變化,3月份,我來到北京,在北大和清華做了一些講座,一些非常年輕的中國學生問了一些非常難的問題,對我進行了挑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變化,我們也希望這種變化能夠持續下去,慢慢形成一種習慣。
英國采取的是專業化教育
漢密爾頓說,在大學我們是通過課程來提高學生的才能,就是使學生可以分析問題,有思辯的能力。不同的國家,有不同辦法,比如在美國有很多的大學開展通識教育。英國則形成鮮明對比,采取的是專業化教育。英國的中等教育本身就非常專業化,到了高等教育也是非常專業化的。在牛津大學我們的本科生參加一些獨立的學習、研究、講座,我們有每周幾個小時的一對一或一對二教學。可以說,這些學生面對挑戰的時候,已經無處可藏了,必須要面對一些問題。牛津大學導師制的一個結果,就是在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會挑戰導師的解讀。
3、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建世界一流大學要有一流項目
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到底在哪里?斯坦福大學校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中國高校應該從數量擴張發展到質量建設上來,而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需20年。
中國大學要注重提高質量
約翰·漢尼斯認為,當前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我看來主要是在質量建設上。在過去的20—30年間,中國大學更注重的是學生數量的擴張上,現在則已經到了重視質量的時候了。世界上只有少數一些大學能夠成為頂級大學,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大約快則20年,慢則50年。在這一點上,斯坦福大學發展的例子可供借鑒,在20世紀50年代時,斯坦福并不是世界知名高校,而20年后她已躋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充分利用政府的資源和支持;二是重點發展工程、計算機、軟件和醫藥等學科;三是建設硅谷,與企業之間建立特殊聯系。
小組討論少影響學生收獲
如果要給當前中國大學“挑刺”的話,漢尼斯認為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在課程設置中,講座式為主,而小組討論的方式很少,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收獲。在斯坦福也有不少中國學生,他們剛來的時候,不敢提問不敢質疑,但看到身邊的其他同學經常挑戰老師,自己也慢慢在改變。第二點,中國高校讓學生選擇專業的時間太早了。學生在18歲的時候,還不了解大學課程,更談不上感興趣,這時候就讓他們選擇專業,并灌輸就業的觀念,就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在我看來,本科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讓他在未來的20年到30年中,獲得整個人生的基礎。
卓越的大學也不可能完美
漢尼斯認為,卓越是大學的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希望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實現卓越。但在每個領域都很完美,又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關鍵的就是要找到重點,這個原則在每個國家都可以使用。比如在斯坦福也有這樣的情況,以前也有過護士及建筑學方面的項目,但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就把這些項目都關閉了,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把它們做好。還有一種可能性,在某一個領域,你沒法做到一流,但是又覺得在這個領域我必須做下去,這個時候就要針對這個領域建立一些新的策略,對它進行重造重建,可能需要新的領導,然后有一個非常好的戰略規劃,這才能夠去保證我們所做的所有投資和資源不會被浪費。
4、劍橋大學副校長尹·萊斯里:一流高校科研教育缺一不可
已經走過八個多世紀的劍橋大學最青睞什么樣的中國學生?劍橋大學副校長尹·萊斯里昨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給出了答案:有潛力的學生。
招生最看重有潛力的學生
劍橋大學更需要學生有專業學習能力。尹·萊斯里透露,劍橋大學在錄取學生時,最看重的是學生的潛力,“面試中,考官可能會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確定學生是否有潛力。”中國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把握相對牢固,因此中國學生在國內的在校成績,也將被列為選擇時的重要標準。劍橋會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同時盡可能地向他們提供良好穩定的環境,以便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而劍橋大學錄取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程序有所不同,研究生能否被錄取,最關鍵要看導師,最好能夠先明確你準備跟哪個導師,他認為你適合他的團隊,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一流大學不能太多
談到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一話題時,尹·萊斯里副校長認為世界一流大學不能太多,多了肯定稱不上一流了,中國完全有希望發展世界一流大學。他表示,建設一流大學首先表現在強大的科研競爭上,需要充足的科研經費,有一流的科研;其次,不僅是科研一流,教育一流不可或缺,且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中國的大學無論是教育體制還是如何發現真正有才華的學生方面都有非常驚人的變化。至于現在的中國大學,應該有更多的大學成為研究帶頭人,同時還應該有能接納大量學生的教育體制。(蔡蘊琦張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