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顯杰,改革開放后首批赴美訪問學者之一,2007年8月71歲時去世。日前,記者在京采訪了沈顯杰的夫人兼同事楊淑貞研究員。
學語言相當有天分
據人民日報報道:沈顯杰是上海人,畢業于百年名校光明中學,在今天的光明中學“校友風采”中有他的專頁。
沈顯杰和楊淑貞的姻緣已逾半個世紀。1954年,新中國選拔公派赴蘇留學生,來自北京的楊淑貞和來自上海的沈顯杰雙雙入選,于1955年來到蘇聯第聶伯彼得洛夫斯克礦業學院(現烏克蘭境內)地質系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專業學習。沈顯杰和楊淑貞常在一起學習俄文和專業課,后來結為夫妻相伴到老。
楊淑貞回憶說,沈顯杰學的是地質專業,卻特別喜歡學語言,有相當的天分。“老沈那時和我開玩笑說,我真是報錯了專業,要是去學外語,十門八門都不在話下。”為了學語言,他們常常主動找蘇聯人交流,多看蘇聯電影。因為俄語說得好,沈顯杰作為中國留學生代表在蘇聯國慶40周年時在市廣播電臺致賀詞。
1960年,沈顯杰和楊淑貞以5年全優成績畢業,兩人一起拿著代表優秀的紅皮證書被分配到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并在那里工作了一生。
“文革”期間,科研停頓了,出于對學語言的愛好,憑著中學打下的底子,沈顯杰開始自學英語。因為收聽英文廣播練聽力,沈顯杰曾被別人舉報“偷聽敵臺”。
1978年秋,國家選派訪美學者的考試開始。“起初一切都是保密的,大家只知道要考英文,而不知道為什么考。”沈顯杰通過考試以后才知道要去美國,是中科院當批被錄取的10人之一。“但具體什么時候走,走多久,我們一無所知。”楊淑貞說。
1978年12月下旬,所里安排楊淑貞赴廣州從化溫泉考察地熱。“剛到廣州,所里的電報就追了過來,說老沈馬上就要出發,讓我速歸。我拿著電報找廣州機場,臨時擠上了去北京參加陶鑄追悼會的專機才趕回來。”楊淑貞回憶說,兩天后,沈顯杰出發赴美,家里留下一個16歲馬上要參加高考的兒子和10歲的女兒。“不過這也正常,我們搞地質的,說走就走,出差是常事,只是沒想到他一走兩年這么漫長。”
在美期間勤奮學習
為了接待記者的來訪,楊淑貞準備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丈夫生前寫的一份個人小結。在這份20頁的珍貴手稿中,除了記載他個人著述和研究成果,還提到了一些當年在美國的學習經歷。
從字跡工整的手稿中,我們得知,沈顯杰1979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研究所研修海洋地球物理,跟隨M.Langeeth教授主攻海洋熱流測量的儀器、裝備和研究方法以及對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熱流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第二年,他轉到加州美國地質調查所研修,加強了實驗和應用地熱學研究。
沈顯杰隨Lamont研究所的地球物理考察船到危地馬拉海盆進行海洋熱流測量,對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地熱區、蓋瑟斯地熱發電站和加州南部帝國谷高溫地熱區進行了專題調研。因為研修成就突出,1980年,他參加了美國地熱能委員會在鹽湖城舉行的年會。
楊淑貞說,當時國內在地熱應用上已有一些基礎,但在大地熱流測量領域尚是空白,沈顯杰赴美主要是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沈顯杰曾告訴她,國內外差距最大的當數計算機在模擬制圖等領域內的應用。出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沈顯杰,到了主要靠計算機進行數據分析的環境里工作,困難可想而知。沈顯杰以加緊學習來彌補不足。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沈顯杰曾提到這一點。
留學美國,對沈顯杰個人及中國地熱事業的發展都頗具意義。回國后,沈顯杰組織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項目齊全、設備先進的地熱實驗室,引進了實驗地熱學的相關知識體系。上世紀80年代初,沈顯杰接手第一個橫向合作項目——西藏羊八井高溫地熱田發電熱水資源的初步評價項目,完成了該地區地熱資源潛力的科學評估,這一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二等獎。沈顯杰自己評價說,當年在美國的實驗室里以及野外綜合學習研修,“對國內地熱開發利用以及西藏羊八井高溫地熱田的項目進展大有裨益。”
沈顯杰的人生格言是:“學無止境,貴在創新。”從1980年底歸國后的10余年中,沈顯杰先后赴西藏12次,集中開展青藏地熱研究,學術成果獲國內外同行廣泛贊譽。
熱愛事業和家庭的科學家
在妻子眼中,沈顯杰是個地道的科學家,不圖名利,工作和生活態度都極其認真,還很顧家。“不說別的,老沈連家里的照片都分冊編好,在書脊上注有說明,不想今天倒方便了我們來回憶他。”楊淑貞翻著幾大本相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有過留蘇經歷了,沈顯杰對于留學生活并不陌生。在美國,他自己做飯以節省費用,經常買最便宜的雞肉吃。與當年在蘇聯學習不同的是,沈顯杰這次有了家而且十分想家,和所有的父親一樣關心兒子的高考、關心妻子女兒的生活。
沈顯杰不愿用美國研究所的電話給妻子打國際長途,他幾乎每個星期都寫家信。從最初中美不通郵到后來通郵,差不多要半個月才能收到一封信。他擔心信件遺失,就給每封信編上號,楊淑貞回信也編號。兩年下來,往返信件摞起來有一尺多高。“他在美國可能感到孤單吧,每封信都寫得很長,還會在信中和我討論業務,我又顧家又忙工作,給他的回信倒是很簡單。”楊淑貞笑著說。
沈顯杰給家里寄來了國內罕見的彩色膠卷,讓妻子拍完后再寄到美國沖洗。第一次用當年在蘇聯買的老相機拍攝彩色膠卷,楊淑貞用上了黑白相機才用的“黃鏡頭”,結果沈顯杰在美國洗出了一堆發黃的照片,鬧出了小笑話。
沈顯杰對青年人充滿熱情,回國后不久就用課題費給地熱實驗室新添了計算機,這在中科院當屬第一批,不管哪個導師的研究生都可以使用。他性格活躍,退休后當上了地質所合唱團的指揮。
在歸國后的歲月里,沈顯杰完成國家自然基金課題3個,國家“七五”攻關課題1個,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5篇,有專著3部。(記者葉曉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