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新加坡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所在位置:英國,London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26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21620人院校地址:8360
為中國留學生編輯、編譯、收集、整理海外留學新聞:《"伊頓男孩"母親談低齡留學:不把子女教育當投資》07月11日報道。據英國《華聞周刊》報道,2010年9月,來自中國廣州的華人男孩Bill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英國培養了數十位首相、皇室繼承人的貴族中學伊頓公學,并考取了該校獎學金。
盡管Bill最終放棄了該獎學金,但他卻是首位來自中國內地的、獲得領取該獎學金資格的留學生,一時之間“伊頓男孩”的留學之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Bill的母親名叫羅子薇。十年前她曾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攻讀電影碩士課程。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留學浪潮,她既曾作為留學生親身經歷,又正以留學生家長的身分參與其間,見證了留學日漸“低齡化”的過程。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子薇直言:“留學‘低齡化’是一個趨勢。既然我們的下一代注定會是‘國際公民’,家里條件允許的,應該早一點送孩子出國。”
不把子女教育花費當“投資”
像伊頓這樣的名校,學費約為每學期1萬英鎊,一年3學期,中學階段下來,學費加上與學業相關的其它開銷,需要數十萬英鎊,這還不包括其他生活費用。這樣大的投入是否值得呢?其回報又能否與付出平衡呢?
子薇表示,她不會把孩子教育當成是 “投資”。“我們不會用‘投資與回報’的思維方式去看孩子的教育,覺得為孩子的教育付出,都是應該的,有一份責任感。我們在選擇時,首先考慮的是哪一種方式對孩子更好,而價格、投入與回報之類的經濟賬,不會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另一位來自中國浙江麗水市的留學生小金,高中階段就出國,先到新加坡,然后來英國,現在在英國Brighton的一所私立學校讀書。小金對記者說,他在Brighton這所私立學校讀書,一年的學費為2萬多英鎊,每個月基本的生活費則差不多為1000多英鎊,如果再加上各種旅行、購物的花費,這樣一年下來所有的花銷加起來,差不多需要3萬多鎊。
這筆錢投下去,收獲如何呢?小金表示:“中國國內中學的科目感覺太偏重理論、不實用,我提不起興趣。在這里基礎教育階段就能接觸到商科、經濟學,我很感興趣。另外,因為我在中國的時候,家里所在的城市不是很大,出國之后感覺眼界開闊了很多,現在自己的獨立性也鍛煉出來了。”
留學“低齡化”的利弊之爭
事實上,“低齡留學”在中國的官方、媒體和民間層面,一直存在著爭議。針對中國留學生中出現的低齡化傾向,中國官方機構的態度最初是“不贊成”,近年來有所松動。
在中國教育部“第5號令”中明確規定,留學中介服務的主要對象為“已完成高級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后申請自費出國留學的中國公民”。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此前也曾強調,任何留學中介機構都不得辦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留學業務。
但到2010年12月,業界傳出了教育部將重新修訂第5號令、第6號令的消息,修訂后的規定或將放寬出國留學的年齡限制。
盡管官方和輿論對“低齡留學”的態度傾向于負面,但在中國民間,“低齡留學”的熱潮卻是一浪高過一浪。明略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從接受調查的中國學生本人來看,有45.2%的中學生有留學的打算,初中生中有留學打算的比例高于高中生的比例,其比例高達47.4%。
子薇認為,送孩子到英國接受基礎教育是“值得的”:“美國的基礎教育模式太過‘放養’,中國的又太過‘限制’,而英國正好不緊不松,兼具了美國和中國模式的長處。”雖然英國基礎教育的體制和模式有其優勢,但真正能收獲多少,還要看留學生自己和家長本身的意愿、心態和規劃。
子薇的兒子Bill入讀寄宿制的伊頓公學,幾個星期才回家一次,熟悉英國教育體制的她有更多的時間去幫助一些小留學生。
她表示,的確一些華人家庭在作出子女“低齡留學”甚至全家“移學”的決定前缺乏準備和規劃,對英國的教育體系缺乏了解,因此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掘留學英國的價值。
“特別是有的孩子自己沒有強烈的留學意愿,只是父母想要在孩子身上圓自己一個夢。出現了孩子‘身在英國,心還在中國’的情況。”子薇表示。
小金就向記者坦言:“自己一開始一點兒也不想出國,因為覺得國外人生地不熟,沒什么好。但因為別人的孩子都出國了,我媽一定要讓我出。所以我就這么出來了。”據小金表示,自己目前在英國的朋友幾乎都是中國人,和英國人沒什么接觸。
子薇認為對低齡留學的孩子來說,普通的“監護人”只是幫孩子處理一些生活上遇到的基本問題,這是遠遠不夠的,孩子需要的是能夠對他的整個學業和社會融入提供幫助的“監護人”,為此她首創了“教育監護人”的概念,并成立了“子薇工作室”,為身邊一些迷茫的小留學生和家長提供幫助和建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