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潮洶涌澎湃了許多年。在這一持續的大潮中,有一股讓人們普遍忽視的潛流,那就是高分被勸退的現象。
高分勸退高發區:前五十大學
所謂高分被勸退,指的是那些托福考到95-100左右,SAT在1900-2000上下的水平。這種學生被美國前五十左右的大學錄取,但讀了一年后因跟不上課而被勸退。舉個簡單的例子:在201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名上,有六所大學并列第41。根據2012年錄取數據,其中的波士頓大學錄取新生的SAT成績大致在1780-2050之間,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則在1640-1990之間。如果我們把橫桿稍微降低一點,以“前八十”強校為基準,那么排在第68的普渡大學,SAT大致在1570-1920之間,排在73位的密西根州立大學則在1430-1840之間。這是大量中國學生能夠達到的標準。競爭這樣的學校,并不要求你一定是“學霸”。
我們把托福95-100、SAT1900-2000的水平界定為“高分”,并不是說這種成績足以進常青藤,但考到這樣的成績,競爭“前五十”是很現實的目標。事實上,有機會在“前五十”讀書的中國學生,數量確實相當大,進“前八十”的就更多。
但是,到“前五十”讀了一年被勸退的學生有很多,在“前八十”被勸退的也許更多一些,只是人們不太聽說而已。憑借常識就可以理解其中之奧妙:被錄取,大家歡天喜地、奔走相告。但一年后被勸退,誰會到處張揚?許多人默默地轉學,或者無所事事晃悠幾年,不會讓別人知道。國內的留學中介服務,也都是一錘子買賣,幫你申請到大學為止,日后的學業如何,不是人家的責任范圍之內。所以,國內的家長和學生,對這種事情當然感到“從未聽說”。
不過,我在美國接觸到不少業內人士,特別是那些提供轉學服務的咨詢師,經手的勸退案例就相當多。這方面雖然尚且無從獲得系統的統計數字,但憑借個人印象,從“前五十”被勸退的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值得注意的現象。
高分被勸退 不代表高分低能
如何評價這種現象?許多人本能地得出結論:高分低能!其實并不盡然。那些進了常青藤或MIT、斯坦福、芝加哥等超一流大學的學生,分數更高,但很少聽說被勸退。甚至那些分數很低、在相當低端學校就讀的學生,往往也不會被勸退。為什么?
超一流大學,選材標準甚高,被錄取的多是些能力超群之士,大多不至于走到被勸退的地步。至于那些比較差的大學,往往過度依賴學生的學費,中國學生不管在那里表現如何,畢竟是支付全額學費的“財神”,人家得罪不起;而且學校的學術標準也很低,犯不上和你為難。另外,去這種學校的學生,許多在國內上個像樣的大學就有困難,留美后即使被勸退,也往往在意料之內,沒有人會大驚小怪。
“前五十”、“前八十”則不同:選材面寬得多,學生質量比常青藤低一檔,但聲譽和財政勢力相當雄厚,往往以成為名校為自己的目標。這些學校對學生的學費依賴度比較低,更為“愛惜羽毛”,守著相當嚴格的學術標準,對于達不到標準的學生,不管你繳了多少錢,都不會有什么客氣的。
以上分析,并不是讓大家慎讀“前五十”、“前八十”。相反,這恰恰證明,這些大學有著相當過硬的教育標準,值得去讀。考到我們所界定的“高分”,就應該當仁不讓的競爭。這里我們需要分析的核心問題是,高分被勸退的結果是如何造成的?如何防止自己遭遇這樣的命運?
對此,我很不同意“高分低能”的診斷。中國的應試教育確實問題深重,“高分低能”是其中的痼疾之一。但是,托福和SAT,都是側重能力的考試,有幾十年的歷史。這些考試的設計者并非傻子,并非不知道人們會用應試手段去對付。事實上,美國國會專門做過調查,看看強化應試課程究竟對SAT的成績能提高多少。結果證明:應試雖有提升,但遠不象中國人想象得那么靈。
如果SAT的實力在1700分,指望通過短期應試強化突破2000分,你最后多半會期望落空。要知道,托福和SAT成績,都不是美國大學錄取的硬性規定,是各大學自愿接受這些成績作為錄取參考數據,而且實行了幾十年。如果效果不好、招進來的都是“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人家為什么還要繼續參考這樣的成績?
應試,說到底和體育比賽的道理一樣:你幾個月的訓練,全圍繞著比賽那天進行,把體能逐漸調整到峰巔狀態。考托福和SAT,當然也是要顯示自己峰巔狀態的水平。這沒有什么不對。不過,你如果是一個業余馬拉松選手,雖然幾個月的針對性賽前訓練能讓成績明顯提高,但不要奢望自己因此能獲得參加奧林匹克的資格。考試也一樣。你托福如果已經有90分的水平,通過幾個月強化應試,有望接近100。但如果你平時只有70分,那么最好斷念。換個角度說,我們之所以把托福95-100、SAT 1900-2000水平界定為“高分”,就是認為:即使這屬于考生在峰巔狀態中的超水平發揮,但也“超”不到哪里去。在一般情況下,到了這個成績的人,水平就是在達不到這個成績的人之上,有足夠的理由去競爭好學校。
再把話說白一點:我是分數的信仰者。在留學這個問題上,目前還沒有比分數更為客觀有效的錄取標準。所以,我要對所有能夠考到這么高的分數水平的學生都要道賀: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父母往往比孩子更快適應美國課堂
那么,怎么解釋拿著如此高分卻被大學勸退的現象?這難道不是說明分數無效嗎?我的解釋是:這并非說明分數無效,而是說明分數僅僅檢驗了你的一些最基本的素質。分數測量的面向,只是你到這種大學讀書的素質底線,有了未必一定行,沒有則萬萬不行。
我當年留美前的托福,最高不過590分,換算成現在的分數,也剛過95分。不過,考到這個水平后,我又在國內研習英文一年,然后借探親之機在耶魯旁聽一年。經過這些準備后,從耶魯的孩子壓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他們缺少的不僅僅是社會經驗,而且包括許多和考試無直接關系的社會知識。這就造成了他們在社會面向上的理解力低下。
他們正是缺少父母身上的某些素質,如果不趕緊進行針對性的補課,到時就悔之晚矣。
那么,怎么補課?我一向認為,孩子從小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要多多參與社會,有充足的時間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進行深度探索,擴展知識面,提高思想的分析性和批判性。
許多家長和學生對這些建議的反應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且不說大家不知道怎么做,現在已經到了十六七歲的關口,馬上面臨托福和SAT的考試,哪里顧得上這些?這就讓我回到“留美最容易浪費的時間”(編者按:詳見《留學》第三期)的概念上:從寄走所有申請材料到大學錄取、最后入學,大概是從元旦到九月初這段時期,足足有八個月,沒有應試的壓力。如果集中精力對適應美國大學課程進行針對性的準備,這就相當于一學年的“預科”。準備不準備,會大不一樣。
在這個階段之前,你可能覺得“美國政府關門”這類事情與己無關,托福、SAT臨戰之前切不可分心。但是,在等待錄取通知和入學的時段,你不妨深入研究一下這個問題背后政府的制衡機制、聯邦權力的憲政依據、金融市場和國債的運行規則等等。你可以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乃應試戰略之必需。但是,過了應試階段后,就應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否則,出去面臨大世界,不暈頭轉向才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