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洲《星島日報》報道,研究發現,典型亞洲出生的母親“虎媽”每周為子女辛勞,比澳洲出生母親多3小時,同時移民子女每周花在看電視,影碟或上網打機的時間,比澳洲出生兒童少一小時。
臺灣新竹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員陳人豪博士,分析5668名澳洲6至9歲兒童的家長保留每日所用時間的日記。這項研究為澳洲政府出資的“澳洲兒童縱向研究”一個部份。“外界的印象以為移民母親十分嚴勵,很緊張子女的功課。”陳博士向西報表示。“本人研究所得發現移民母親花更多時間向子女閱讀,安排子女有組織的學習同時,更可能會向子女提供情緒支持。”“她們更可能會擁抱子女。”
“虎媽”為耶魯大學法律教授蔡美兒所用的名辭,她在2011年最暢銷著作《虎媽戰歌》一書中,提及此詞語。
此次的研究在墨爾本舉行的“在澳洲長大”年會上披露,揭開非英語背景移民母親每周為子女的飲食,淋浴及健康照料,比本地出生母親花多一小時。她們每周向6或7歲大子女閱讀,比本地母親多1小時,向8或9歲大子女閱讀多40分鐘。
移民子女比本地母親所出的子女,每周花多1小時15分在課外的學習,包括補習,學繪畫或學琴。移民子女的母親每周花多至2小時為子女給予“情緒上支持”,例如抱在懷中,比澳洲出生母親每周多13分鐘。
陳博士表示,他想調查移民子女雖然處于不利社會地位,但往往學業成績比人更好的“奧秘”。
“移民母親比本地出生母親,投資更多時間在年幼子女身上。”他說。“如虎媽的形象所顯示,她們花更多時間在有組織的活動及學習有關的活動方面。”“但移民母親也投資更多時間在子女的個人護理及情緒支持方面。”陳博士表示,“移民女子往往比本地出生母親的子女有更佳的身心發展。”
來自非英語國家的母親,可能用投資更多時間給女子,來彌補她們對英文或澳洲文化認識之有限,他說。
“移民母親認為移民澳洲會有更多機會,”他說。“如果她們本身英文不能說得棒,但她們可看到英文流利可帶來的機會,會想逼子女學習。”“但她們又會提供很多情緒支持,更關心子女的情緒健康。”
研究發現移民在澳洲一旦住上10年,“虎媽”效應便開始消失。研究又顯示來自英國、紐西蘭、加拿大或美國的移民母親,對待子女發展的方式與澳洲出生的母親一樣。
但這項具重大意義的研究所用的移民及澳洲出生母親的數據,是平均每周工作16小時,大約家庭收入每周1,700元。近四分一的移民母親高中未畢業,而“本地”母親則是16%。移民數字顯示,最近的澳洲移民,每4人便有3人來自非英語國家。去年的澳洲移民,三分一來自中國或印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