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今年迎來史上最大海歸潮。關于選擇回國工作,大多數“海歸”稱是為了家人。然而,回國后他們又繼續著怎樣的夢想。
在成都武侯區洗面橋東一街有這樣一家包子店,它由2名“海歸”、2名在美留學生和1名西南交大的畢業生共同創辦。其中一名成都的“海歸”女孩盧懷抒說:“我們只是到國外上了幾年學,學了幾年外國的文化而已,沒什么不同。如今賣包子,聽到老奶奶稱贊比上班的成就感強。”
店主介紹>>>
【線下】負責采購原材料,收銀,管理包子鋪等工作。
盧懷抒,1988年出生,成都人,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本科畢業,專業廣告學。
謝詩瑜,1986年出生,臺灣人,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本科畢業,專業平面設計。
衛濤,1988年出生,西南交大本科畢業,專業經濟學。
【線上】負責店鋪微信、微博推廣等工作。
蔡鄭宇,1987年出生,美國在讀博士生,專業經濟學。
黃柳蓉,1987年出生,美國在讀研究生,專業媒體策劃。
時間表>>>
2013年7月,盧懷抒與衛濤開始進行建店前期準備工作,對成都市各街段包子鋪在早晚兩高峰期走訪觀摩,進行市場調查。
2013年8月至9月底,確定建店合適地址,完成店面租賃和一些設計工作。
2013年10月29、30日,店面試運營。
2013年10月31日,“元氣鮮汁手工包”正式開張。
目前該包子店剛運營半個月。
現場>>>
“海歸”成都街頭賣包子
今日下午4點,記者來到洗面橋東一街,并不算長的一條街道,大大小小聚集了幾十家店鋪。盧懷抒和朋友們開的“元氣鮮汁手工包”白色搭配橙色的裝修,看起來清新醒目。
頭戴白色面點師帽子的師傅正在揉著面團,將一個個包好的包子清楚的數在蒸格上面。店里面老板只有謝詩瑜一人,她是一位27歲的臺灣姑娘,個子高挑,是盧懷抒在美國時的大學同學。2011年畢業后,回到臺灣曾從事過設計相關的工作,現在在包子店里仍在干起了老本行,負責門店的全部設計,“門店LOGO和海報的設計,像這些海報,隔段時間要更換一次,特別是菜單也要更新。”
5點半,天色漸漸暗沉下來,包子店的生意也越來越好。熙來攘往的人們來到門店選購包子。謝詩瑜穿上工作服系上圍裙,站在收銀臺前,準備開始工作。“兩個鮮肉包兩個饅頭,一共5塊5……”謝詩瑜熟練的清算著價格。雖然來到成都已經有一段時間,但她因為不熟悉四川話,聽起來有些吃力,旁邊一位請來的收銀員一邊幫襯著她。
6點10分,采購原材料的盧懷抒和衛濤回來了,他們到城北的五塊石采購了一套蒸籠和其他原材料回來。
開店>>>
五個年輕人一拍即合的一件事
停好車子,幫著采購店的伙計們卸貨,個子有些瘦小一頭短發的盧懷抒卷起衣袖,干練地做著這一切。談到開包子店,盧懷抒稱這是五個年輕人一拍即合的一件事。
今年7月的一天,盧懷抒在蔡鄭宇的介紹下認識了衛濤,五人當天聚在一起,“大家聊得很開心,天南海北的聊,最后聊到了早餐。”盧懷抒覺得從國外回來,見到成都大街小巷全市面店,而如今城市生活節奏很快,吃面又比較浪費時間,并且不放心食材,“也記不清是誰提出開包子店這個主意,大家一拍即合,聊到了凌晨1點。”
由于情緒比較激動,五個人決定冷靜下來思考幾天再做決定,“想了兩天,我們還是決定要開店。”盧懷抒說,接下來,五個人開始做了一個全面的市場調查,“像成都一些夫妻包子店大都是安徽人、湖北人開的。”五個人身體力行,還主動趕到早晚高峰期,到其他的包子店觀摩,“按每半小時記錄他們的客流量,做調查報告。”
經過近兩個月的調查,盧懷抒和小伙伴們制作了一份詳細的創業計劃書,并在這期間找到了鋪面,“當時是想申請YBC中國國際青年創業計劃的創業資金,從整個項目的優勢、市場、競爭對手、定價、發展等填寫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說干就干,五個人每人投資幾萬元,正式開起了包子店。
選擇>>>
放棄國外高薪 回國創業
盧懷抒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成都姑娘,大學時考托福留學美國,就讀于密蘇里新聞學院廣告學專業。2010年,大學畢業后,盧懷抒順利地進入俄亥俄州的一家廣告公司工作,一年后回國。
最初跟父母提起回國時,盧懷抒的母親十分反對,“我想回國創業,她思想比較傳統,希望我能在國外的公司做兩年有一定經驗后再回來。”盧懷抒說,當時每個月在美國的月薪也有幾千美金,“我生活只花得到一千美金。”談起以前在美國的生活,她并沒有特別懷念,“當時在公司,每天會和一些銷售代表吃吃喝喝,到了周五下午,老板會來發啤酒,提醒你放松一下。”然而,這種生活并不是盧懷抒想要的。回國后,盧懷抒開了一家科技公司,主要做一些手機應用、網絡視頻的相關工作。
然而,自此萌生了開包子店的想法,盧懷抒的生活開始變得不那么輕松,“前期完全不了解這個行業,要學的東西非常多。”就連招聘面點師傅,他們還被應聘的師傅們鄙視過,“應聘來了很多師傅,有些比較熟練的老師傅認為我們原材料用得太好,說我們不懂這行。”
如今,早上盧懷抒和謝詩瑜5點半就得起床,作為男生的衛濤更是4點就得起來磨豆漿,“以前晚上不熬夜睡不著,現在回去8、9點就困了,每天我們就像救火隊一樣,這里剛處理完,那里的問題又出現了。”
但盧懷抒覺得這段日子雖然辛苦,但也開心,“每次聽到別人稱贊就會很開心。之前有個阿姨周末過來,買了10多個包子說是要去看她媽媽。”
夢想>>>
將包子店企業化運作 開連鎖店
據盧懷抒介紹,包子店已開通微博微信和QQ群,他們每個月會征集網友們的意見,由網友們投票選出最想吃的新口味,“也有網友看到微博專程找到來買的。”目前,包子店已經運營了半個月。盧懷抒、謝詩瑜、衛濤負責采購原材料,收銀,管理包子鋪等“線下”工作,而仍在美國繼續念書的蔡鄭宇、黃柳蓉則負責店鋪微信、微博推廣等“線上”工作。
盧懷抒、謝詩瑜、衛濤親力親為學習著做包子,“但還沒學會。”五個小伙伴按照計劃進行著他們的創業,現在每天能賣上千個包子,“這個我們的前期規劃差不多。”盧懷抒說,她每次和父親經商的朋友談到包子店,他們都很支持,“我媽也覺得這個包子店比較實在,以前她和別人都說女兒是做網絡的,她懂不起,現在她還可以時不時提點意見參考參考。”
盧懷抒和小伙伴們想要把這家包子店做成連鎖店,實現企業化運作,“我們也不會好高騖遠,等這家店正常流程理清楚了,我們就開下一家。”
談到“海歸”,盧懷抒說:“可能大家的印象就是說中文的時候夾著英文單詞,其實我們只是到國外上了幾年學,學了幾年外國的文化而已,沒什么不同。如今賣包子時,聽到老奶奶稱贊比上班的成就感強。”
夜幕降臨,盧懷抒和小伙伴們清理著今天剛采購到的材料,“這是納米的隔板,蒸出來的包子不粘鍋,更好看一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