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國際人才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藍皮書指出,2012年,中國留學人員回國數量達到27.29萬人,同比增長46.56%,出現“史上最大海歸潮”。未來5年內,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比出國人數多的歷史拐點。
報告顯示,近年來,世界人才從發展中國家向歐美國家大規模流動的潮流正在悄然改變,人才逐漸由工業化國家向亞非拉等國家回歸。
藍皮書認為:家庭團聚原因是中國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原因。其中有90.9%的留學生因為不想遠離父母而回國,78.4%的留學生因為對國內職業發展有信心而回國,66.7%因為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海歸,多看重國內職業和市場發展機遇,回國原因以職業發展為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輕海歸,大多數為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留學生和家庭之間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家庭成為其最主要的回國原因。
中國經濟穩定亦是海歸潮出現原因
藍皮書介紹,從留學人才回流的情況來看,近10年,中國的留學人員回流比例不斷提升,2012年達到41.3%,在不久的將來,回流率將超過50%。
近年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引進國際人才的政策及戰略,為人才回流提供了各種便利,成功地吸引了許多高端人才。
但藍皮書指出,雖然如此,高層次留學人員回國比例還比較低。有關數據顯示,回國人員約一半為國外1年期碩士學位項目畢業生,獲得博士學位又有相應研究或其他工作經歷的高層次留學人才的回流率仍然處在較低水平。
“海待”現象不明顯超四成海歸在京就業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常用“海待”這個詞,來特指從海外學成回來的留學人員,“待在家里、社會上,找不到工作”的狀態。但據今天發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研究顯示:
資料顯示:海歸回國后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65.3%,在回國后3至6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21.0%,在回國后6至12個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占5.5%。數據表明多數海歸并沒有變成“海帶(待)”或“海參(剩)”,海歸就業難問題并不突出。不過,多數海歸回國就業的薪資水平比預期低,77.5%的海歸薪資水平比預想低,其中,38.5%的海歸薪資比預想低很多。
海歸回國就業地區覆蓋了15個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發達省市。其中,有41.6%的海歸在北京就業。
海歸青睞金融行業
金融及相關服務業是海歸就業最多的行業,有48.5%的海歸進入金融及相關服務業工作。按人數比例從高到低,其他吸納海歸就業較多的行業有:教育、科研占9.1%,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占8.7%,文化創意產業占7.4%,生物工程或醫藥占7.4%,新能源、新材料占7.0%,政府和公共事業占6.9%。
海歸從事的崗位以銷售、市場類和研發類為主。其中,銷售、市場類的占33.5%,研發類的占24.2%,從事行政工作的海歸占17.7%,從事生產運營、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等職位的分別占7.1%、6.8%、6.4%。半數以上海歸就業的職位以基層崗位為主,基層崗位占57.8%,中層崗位占27.4%,高層崗位僅占6.3%。
“海鷗”比例增多,政策需兼顧各層次留學人員
藍皮書稱,雖然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比例還比較低,但是,高層次人才在國內外環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藍皮書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人社部提出了針對海外學子的“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促使“海鷗”群體壯大。
“海鷗”群體多為在國外獲得綠卡或國籍的高層次人才。他們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從事商務貿易及各種不同項目,他們選擇如回國經商、向國內轉移技術或進行投資等各種適合自己的方式為國服務。藍皮書認為,目前,留學人員相關政策主要關注高層次人才,隨著回國留學人員的層次、類別多元化,應該制定一批針對性強的新政策,尤其是制定面向全體留學人員的普惠政策,包括子女入學、社保、就醫、出入境等,加強市場經濟手段的建設,給予不同層次的海歸以同樣的國民待遇,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
例如,更多地關注小海歸的就業問題,把他們納入國家“大學生就業計劃”,關注他們的基本利益需求,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關注大量的“海鷗”人才,加大綠卡發放和人才簽證的力度,激勵他們為國服務。
根據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一項針對加拿大海歸跨境流動的調查,現在“海鷗”越來越多,樣本每年均至少往返中加一次,有82%的人往返中加1至2次,有4%的人每年往返次數為8次以上。隨著越來越多海歸回國創業,海歸人才或海歸創業企業中人才的跨國流動也會越來越頻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