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網站8月21日文章,原題:由于本國機會減少,年輕的西方學者涌向中國
中國的迅速發展已使其成為原材料、能源和商品的消費大國。如今,它開始追逐學者。
由于國內科研經費和教學機會日漸枯竭,大批年輕的西方學者涌向中國高等學府。在這里,他們不僅工資優厚,還能享受住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福利。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助教授凱文·沙塔涅表示,他和其他來中國教學的外國同事們都覺得能夠“輕松完成”既定教學任務,這樣就有更多時間搞科研,而在西方國家對于初級學者來說這樣的機會并不多。此外,他們不用處理繁瑣的行政工作。
中國的教育政策致力于擴展和國際化,將GDP的4%用于教育事業。某勞動力市場研究所發表論文稱:就平均水平來說,中國用在科研和發展教育方面的資金,比西方任何一個發達經濟體都要多。政府以每年20%的增幅投入大筆科研經費。向“服務和技術為基礎的經濟體”的轉變也強調了良好教育的重要性。
不過初來乍到的外國學者并非一帆風順。他們表示中國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普遍不足。懷特將中國學生和哈佛大學的學生進行對比:“大部分中國學生想要老師給出明確指示。”如果老師給課業做出詳細說明,學生會非常認真地完成。另外,學術腐敗、偽造數據和行為不端都是中國學術界存在的問題。
盡管存在種種不足,依然阻擋不了年輕外國學者接踵而來。隨著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教學崗位消失,或者變成兼職,誰又能責怪他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