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份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出國留學人員已經超過20萬,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學生的年齡則呈現低齡化的趨勢。前幾年留學的學生大多選擇去國外研讀碩士,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則選擇去國外讀大學、中學甚至是小學。將9歲的兒子送去英國的陳先生表示:“孩子對于語言的敏感度更高,像我從小在國內學英語,出國考察的時候才意識到學了個‘啞巴英語’,現在條件好了,希望兒子可以在純正的英語環境中開口說出英語,并且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接受先進的教育。”
近年來,隨著國人對“聾啞英語”現象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出國門。面對這樣的趨勢,專家呼吁家長們要理性對待低齡兒童出國。
低齡兒童出國弊端初現,專家解讀家長困惑
3年前,王女士的兒子剛滿9歲,就被王女士送往新西蘭留學。出國前的小軒活潑調皮,有很多小伙伴。今年小軒回國時,王女士發現他由于語言存在溝通障礙,以及對國內環境的不適應,小軒整個人變得沉悶寡言,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王女士很后悔地說:“和兒子分開,這3年整個家庭承受著分離之痛,而孩子在心智還未成熟的狀態下,要孤獨的成長,他也承受了太多本應不屬于他這個年齡的壓力。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寧可要回原來那個性格開朗、但英文說得不好的小軒。”
另據筆者了解,隨著港澳與內地交通便利,“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學童數量激增。因為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學校與內地的課程內容、教學體系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地區的孩子們在生活中用母語,在學校中用英語學習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知識,接軌國際。雖然不用遠渡重洋和家人分離,但高額學費以及安全隱患仍是家長們擔心的問題。
探尋合理教學方式,未來由孩子自己“掌控”
孩子太小出國,自理能力差,身邊沒有家長的監督和呵護,風險太大。而我們也知道未來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思維的復合型人才。作為家長,應該為孩子選擇何種教學方式呢?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多年的Ann女士向記者說,自己的女兒在人大附小就讀,成績不錯就是英語口語不佳。周圍很多同事、朋友都將孩子送出國學習,自己也曾萌發過這樣的念頭,還曾想過舉家遷往深圳。而無意中聽說中國也有“美國小學”,由于非常認可瑞思的教學理念,女兒也喜歡瑞思的氛圍,Ann的女兒在瑞思快樂學習,Ann也很慶幸當時沒送女兒出國。
“人大附小”加“瑞思學科英語”是怎樣的教育模式呢?Ann向筆者算了“一筆賬”:“首先,我們非常認可中國小學基礎教育的本土化優勢、完整性,但同時,我們也欣賞美國教育中對孩子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剛到瑞思時,我們就看到教學環境非常‘美國化’,到處都張貼著英文的文化海報,所有的小朋友都大聲地說著英文。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女兒用英語學習學科知識,英語思維逐漸建立起來,遇到生活中的問題時,不再一味的向家長尋求答案,而是嘗試自己獨立去解決。另外女兒在時間管理、項目管理和解決問題等能力上也有明顯的提高。如果說“人大附小”是基礎教育的典范,‘瑞思學科英語’是優秀思維和綜合能力的訓練營,有這樣的‘雙保險’,今后孩子們無論選擇出國留學、移民還是像我一樣留在國內,都可以完全適應。”
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國的傳統教育和國外的教育各有利弊,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出國門,接受傳統教育,同時輔以國際領先的教育,像蘇先生選擇的這種“組合拳”必然會成為中國少兒教育的流行趨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