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女士的孩子2008年參加高考,在孩子備考的同時,她也一直為孩子出國留學的事情忙碌。按照黃女士的計劃,孩子一邊參加國內高考,填報志愿,一邊辦理申請澳洲某大學的手續,等國內大學的通知書一到手,孩子就飛往澳洲的大學讀預科。黃女士的孩子高考分數過了重本線,按計劃,就只剩拿到通知書走人,而機票是早已買好的。
據一些留學機構透露,雖然像黃女士的孩子這樣,拿到國內重點大學的通知書而依然選擇國外大學的學生不多,但選擇一邊參加高考,一邊準備出國的孩子卻不少,而且數量在不斷增加,有一部分學生的成績還達到本科線。
高考可說是一件苦差事,既然決定留學,又為何還要做這件苦差?更為何十年苦讀后拿到大學的通知書,卻還是選擇放棄?這是不是會造成大學的學位浪費?
考不上心儀學校就出國
“原來的打算是,如果考到了本A,就留在國內,如果錄取情況不理想,就出國讀大學。結果沒有考好,雖然報了一個本B的學校,也過了錄取線,但我不會去讀,會直接去悉尼的一個大學讀預科。”小泉參加了2008年的高考,同時申請了悉尼的一個大學,正在趁著暑假準備雅思考試。
某留學機構的顧問COCO說:“參加高考被錄取卻選擇去留學的高三學生不在少數,有些學生進了不錯的大學,但對調劑的專業不滿意而不去讀;有些是因為學校不理想而選擇出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國內不能上好大學和好專業,因此把出國作為一個保險。”
有些鐵定打算出國的學生也會選擇參加高考,“大部分是覺得對自己有個交代,也想檢測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COCO說。2007年留學美國的小林就是一個例子。她早就計劃好要去美國讀大學,一切準備工作也都早早按計劃進行,但她還是參加了2007年的高考,并且被一所不錯的大學錄取了。“我覺得做事應該有始有終,參加高考是對自己這段讀書生涯的一個交代,也是一個檢驗,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怎樣,能進什么樣的學校。”小林說。
“揣著錄取書留學”學生增多
學生參加高考之后出國并沒有問題,然而讓人質疑的是,一些填報了志愿,并且拿到國內通知書的學生,最后選擇了出國留學,這樣的做法會不會造成學位浪費?孩子2008年上高一的李先生就表示,參加高考,給自己一個檢驗是可以的,但是空占學位的做法卻有點過分,“大學的學位多珍貴,你占用一個,就可能有一個孩子進不了大學。”
不過,一些大學的人士對此卻持寬容態度,認為這是學生自主的選擇,無可厚非。“總體來看,大學的流失率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由于出國留學影響的也不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隋廣軍說。
“針對學校的流失率問題,廣東省考試院前幾年開始采取‘預錄數’的做法,根據學校的流失率情況,預先允許它比計劃多錄取一些名額,以達到減少學位浪費的目的。”不過,華南理工大學招生辦主任曾志新也表示,“這是在錄取過程中的調節,錄取之后如果還有學位空著,就沒辦法再補錄。而且重點大學一般沒有預錄數,即使有,數量也很少。”
并非所有國家都要高考成績
不少學生和家長認為,取得比較高的高考成績或拿到國內錄取通知書能夠給他們留學帶來好處,但留學專家指出,并非所有的國家都要求高考成績。像法國、德國、日本和韓國要求中國的留學生參加高考,但赴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留學就不需要高考成績,他們主要看語言能力和平時成績。高考成績對獎學金的影響也不大,國外大學一般看重申請人的語言成績、推薦信、個人簡歷、學習計劃和申請學生在中國的平時成績這幾項材料。
“法國的大學不但要求中國學生要參加高考,而且一般要求高考成績在400分以上,法國一般大學還要求拿到中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留學顧問楊蓓說,“另外,澳大利亞的一些大學也認可中國的高考成績。”專家表示,如果要選擇去小語種國家留學,學生應該以高考為重,在高考完成后再選擇出國留學。因為小語種國家如日本、韓國、法國和德國都要求學生的高考成績。
會否造成學位浪費
廣東外貿外語大學副校長隋廣軍:
國內大學應增強自身吸引力
從學生個人來看,選擇國內的大學還是國外的大學都是他們的自主選擇,拿到了國內大學的通知書,又選擇去國外讀大學也是無可厚非。從大學的角度看,這樣會帶來了一定的流失率問題,這也是每個大學都客觀存在的問題,而且其原因除了學生選擇了國外的大學,還有其他的原因。
用“馬太效應”理論看,同等層次的學校,學校越好,流失率越低;學校辦得越差,流失率就越高,因此,大學應該考慮通過增強自身的實力來提高自身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讓他們愿意選擇在你們這里讀書。
中大嶺院國際MBA副主任馬紹壯:
多元化選擇是必然趨勢
學生被國內的大學錄取,但又去國外讀大學,從想進大學而進不了的學生看,這確實是一種浪費,而且沒有辦法通過補錄等方式來填補這個學位。隨著社會的進步,多元化選擇肯定是一個趨勢,整齊劃一的、計劃分配式的方式可能就行不通。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學位越高,雙向選擇性就越強,這種學位流失的現象會越明顯。在MBA學院也會有這樣的現象,比如考上MBA學位的學員可能由于好的工作機會、出國、移民等而放棄學位,因此一些商學院往往錄取比計劃數多一些的學員,以保證學位不被浪費。
就國外大學錄取的情況看,國外一個高中生可以申請好幾家大學,也可以同時拿到幾家大學的通知書,他可以選擇其中的任何一個學校。所以學生自主選擇去哪個學校學習,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
某外貿公司楊先生:
先對自己負責,才能對社會負責
2007年我的一個同事的孩子就是這種情況——他的孩子被錄取到一個專科學校,最后選擇了出國。
從家長的角度看,我能理解。學歷畢竟還是一個門檻,讀什么學校基本上可以決定你以后的工作、生活環境和發展空間等等,這是很現實的事情。雖然有一些途徑可以升本科、拿研究生文憑,但要付出的辛苦可能更多,家里條件不錯,孩子也愿意出國,那選擇出國放棄國內學位也很正常。
至于學位浪費,確實會存在,但是作為家長和學生,首先還是要先對自己負責,才能對社會負責。
公務員張小姐:
自由是有限度的
選擇大學應該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是在國內讀書還是出國,應該早做考慮和打算,選擇國內大學的,好好沖刺高考;選擇國外大學的,提前準備托福和申請。高考對于中國學生也許有特別的意義,所以很多準備出國的學生還是愿意考一考,考是可以,但是填報志愿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自己可能會浪費一個學位,擠掉一個學生,更何況你又不去讀,你又為什么要去填志愿呢?
如果高考失守了,不想讀差一點的學校,那更沒必要報志愿了。這時再做留學準備也不是太遲,現在留學機構這么多,信息也很暢通,所以“雙保險”也沒有必要。
選擇國內還是國外的大學是學生和家長的自由,但是自由是有限度的,一邊拿國內學位,一邊又出國留學的做法就超過了限度,因為這種自由可能傷害了別人。
華南理工大學招辦主任曾志新:
建議大學后再出國深造
建議家長和考生慎重選擇在本科以下的階段出國留學。因為高中生的心智其實并不太成熟,對事情的判別能力也還在發展,去到另一個文化背景、價值觀完全不同的社會,能不能很好地適應和融入當地社會是個問題,這時出國留學可能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教育上講,國內的本科教育并不比國外的遜色,所以要出國留學最好選擇本科以上的階段。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