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學”,介于游與學之間,又融合了游與學的內容,既不是單純的旅游,也不是純粹的留學。“學”是游學不同于旅游的最直接體現,游學的內容將語言、當地文化學習和參觀游覽相結合,學生們都會在當地的學校學習一段期限不等的課程或者接受一些文化背景的介紹。這個過程開闊了學生眼界,可讓學生對國外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社會環境、風俗習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隨著2008年寒假將近,游學熱再度升溫,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由部分中小學校組織的“游學團”之外,很多社會上的英語培訓機構、旅行社、外語學校也紛紛打出“游學牌”,針對不同年齡階層學生推出形式多樣的國際冬令營,除“名校游”外,又新增“去美國學NBA籃球”“去澳大利亞聽歌劇”等“文化游”,吸引家長和學生的眼球。
重金游學到底值不值?
游學內容愈發豐富精彩,隨之帶來的是游學團報價的水漲船高。記者了解到,游學的費用根據所去的國家、時間的長短而不同,如去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費用相對較低,2-3周左右的時間,費用多為萬元以內,倘若去歐美等國家費用則多為2-4萬元左右。
“短期快速提高英語水平”“體驗世界頂級大學學術氛圍”……面對動輒好幾萬元的游學費用,對于一般家庭來說的確不算是小數目,但這似乎并沒有降低家長和孩子出國游學見見世面的熱情。“讓孩子到國外去鍛煉口語,提高外語水平”“讓孩子體驗世界先進的教育方式”“感受一下國外的風土人情”,這些便是眾多家長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出國門看世界的目的所在。
學生 外語水平提高有限
“出去見過世面后感覺膽子大了”“回來以后愿意和人主動交流了”“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了”……許多曾參加過游學的學生均認為,游學對開闊眼界、增加膽識的作用較大,但談到外語時,大家表示只是對口語和聽力有一些幫助,并沒有突飛猛進的提高。一位高一男生說:“當時確實感覺那些天語言能力提高挺快的,可很快就回國了,又和以前一樣了。”
家長 溝通體驗更為重要
“十幾天英語速成不太現實,我更希望孩子能鍛煉與其他人溝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這比僅有語言能力更重要。”初二學生家長張女士是某外企中層管理人員,她認為游學對于學習外語方面的作用并不大,“學習語言必須下工夫,短期學英語效果肯定不明顯。但在這種情況下,更考驗孩子與其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她希望借此機會,考驗一下她兒子是否能適應國外的生活,對國外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社會環境、風俗習慣先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再決定將來孩子的大學是否會到國外深造。
張先生的女兒今年高二,他陪女兒報名參加了“美國游學冬令營”,“就是希望女兒能夠開拓眼界,鍛煉她的性格。”他說女兒性格較內向,這次女兒難得主動報名,覺得應該鼓勵,讓她出去鍛煉一下。 原因 游學為留學熱身 既然費用如此昂貴,對英語學習的幫助又很有限,游學為什么會受到如此的青睞呢?
“孩子高中畢業后,我希望他能到美國讀大學,先參加個游學團,讓他體會體會國外的環境,做做準備!”一位家長的話代表了眾多家長的想法。記者從游學團的組織方了解到,至少有六成家長報游學團是為了給孩子留學熱身,剩下那部分家長則是讓孩子到國外轉轉,看看孩子喜不喜歡國外的環境,聽聽他們的感受再做決定。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簽證過程中有個不成文的慣例,游學良好的出境記錄也就是留學的通行證。本市某留學中介機構負責人說:“一旦有美國的出境記錄,別國的簽證基本上都能辦下來,哪怕是辦去美國留學的簽證,成功率也會提高不少,這也是很多家長讓孩子參加游學團的真正原因!” 專家 應理性看待游學 面對琳瑯滿目的游學品種,家長應該如何選擇,才能讓孩子“游”得好,也“學”得好呢?
業內人士介紹,游學之所以這么火,主要在于其不同于留學的短期性、靈活性。游學對語言沒有硬性要求,只要你有意愿出國留學,并且支付得起費用就可以。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更理性地看待游學,有留學打算的學生可通過游學,考察將要留學的國家、院校、專業,作為最終留學決策的重要依據。通過適應國外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對中外教育有一個對比性思考。同時,學生們通過游學,親自看看國外院校的校園環境、教學設備,實地考察學校的規模、師資等情況,正好給有留學意愿的家庭一個深入到留學國考察的機會。
專家建議家長和學生謹慎選擇游學線路,有的游學項目計劃安排偏于旅游,真正花在游學上的時間少,對學習效果有影響;也提醒家長理性看待游學,指望孩子通過十天左右的游學就能提高英語水平是不現實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