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小玲初中一畢業就被父母送到了新西蘭,可是兩年后,父母眼看著小玲穿衣打扮、言談舉止越來越與中國的孩子格格不入,心急如焚的父母不得不再次將小玲接回國內,重新上國內的高中。“因為擔心孩子一個人在國外會學壞,更擔心孩子的身體。”小玲的父母如此無奈地表示,可是要知道,當初送小玲出國時,父母的想法是:“孩子現在初中畢業,送出國后本科、碩士連起來讀,拿到文憑就回來,怎么說也是一個留過洋的海歸,找工作時砝碼就重多了。”或許,這樣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數低齡留學孩子家長的心聲。那么,年齡小的孩子到底是否應該去留學呢?作為一個老資格的留學生,陳寧對此深有感觸。
談年齡:小有小的好處
“現在國內的家長其實就是渴望孩子拿張洋文憑,但是并不真的了解國外的環境。”陳寧說,“如果家長是希望孩子到國外學醫或者是法律這樣的職業的話,那么,年齡確實是越小越好,最晚初中畢業就要送出去。”因為這些職業對語言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孩子送到國外去至少要學3—4年語言,才有可能跟得上當地孩子的進度,才有可能繼續學習醫學和法律。
“而且,如果是因為要學特殊專業早出國的話,那么,父母一方一定要去一個人陪同在孩子身邊。”陳寧表示,18歲以下的孩子自我約束太差,而國外的環境與國內差別太大,所以父母一方一定要有人陪同。
談文憑:聰明與成功之間
“反之,如果不是因為要學特殊專業而早早把孩子送出國,并不是明智的決定。”
陳寧認為,去留學,是為了學技能和思維的模式,雖然文憑很重要,但是如果有足夠的工作經歷和個人魅力的話,文憑的含金量就會隨之下降。
陳寧舉了個活生生的例子,美國有句話非常流行,如果一個人順利讀完了本科或者碩士學位,那么,別人介紹他的時候往往會這么說:“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而如果你事業發展的很好,即便你沒有很高的學位,別人介紹你時就會這么說:“他是一個很成功的人。”
“在聰明和成功之間,西方人選擇的是成功。但是目前部分國內人似乎更愿意讓孩子聰明,而忽略對其成功品質的培養。”
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用人單位對學歷的概念越來越模糊,轉而要求學生有非常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
談專業:環保最吃香
一份來自英國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大多數集中在商科(包括會計、管理、金融等)和IT領域,總數占到了80%以上。這些留學生總以為只要學了商科回國后就能掙大錢,但事實上,近年來國內的就業形勢日趨理性,大部分留學生的專業雷同,競爭力下降。
“其實,國內,甚至是全球最需要的并不是商科人才,最緊缺的是教師、工程師、環境保護、酒店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陳寧語出驚人。
他表示,中國人普遍認為商科就是學做生意,其實國外真正的商科是研究商業社會的游戲規則以及自身在商業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如果不理解這些,很難領會商科的內涵,更別說學會做生意了。
相反,在國內,目前最被看好的應該是資源的開發、再生和利用方面的人才。
同樣,環境保護方面的人才也緊缺,南京以前是一個工業密集化的城市,但是近幾年來,城里的污染企業開始搬遷了,水處理也非常好,空氣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這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的環節,那些能給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貢獻的人才才是真正緊缺的人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