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受到沖擊的同時,也會受到國外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國教育市場的潛在價值及發展空間早已被西方國家看好,尤其是中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市場價值引起西方國家的極大興趣。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人民大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與高等教育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使中國高等教育長期處于一種“賣方”市場的狀態之中。知識經濟時代引發的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認識,使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升級。在政府支持下,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機構乃至企業挺進中國教育市場而獲得一定乃至高額回報的現象已經出現,這也是他們繼續拓展中國教育市場的直接動力。因此,入世后,“國內留學”機會增多,許多人不出國就可留學,在國內也可以學到與國際接軌的知識。而所謂的出國低齡化等問題也會得到緩解。
國外走進來,我們的教育也會積極地走出去。有人認為,入世后,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將會極大提高,中文教育也將上升到高層次的國際性水平,特別是信息技術將推動全球學中文的熱潮更熱。據美國籃球協會(NBA)的官員說,漢語已經成為球迷通過因特網收看NBA決賽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近年來,某國某地中國出版的《中文》教材在當地受歡迎、高校舉行漢語比賽,何時何地漢語水平考試、中文考試中心隆重成立等頻頻出現在不少國家的報紙、電視、電臺等媒體的新聞報道中。
人才流失是焦點
人才的流失問題一直是一個焦點。因為從古至今,人才的競爭是一個國家可以強盛的根本。有人擔憂:入世后,人才流失損害了我們國家的利益;但更多的人則認為,弊和利往往是相輔相成,人才有出必有進的。入世后,市場必將逐步規范,競爭和人才流動也將必然加劇。分析人士認為,入世后,由于規則透明,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個人待遇有所上升,來華投資、就業的外國人以及回來報效祖國的留學生會越來越多。他們帶來了資金、信息、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會對促進我國教育事業和人才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以印度入世后為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印度高層次人才的成長速度居世界之冠,每年國內市場吸收一部分,大部分流向了美國和歐洲,有的后來回國,他們帶回了與國際專業人員建立的廣泛關系網,而且,他們能比在國內得到更多的經驗。更多的雖然散居在國外,但他們不僅為提高本國的整體教育和科技水平,也為提高全球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美國硅谷的印度軟件業精英們組成的一個名為“在美印度人企業家”的機構估計,美國有30%的軟件開發人員來自印度。伯克利的經濟學家安那利·薩克塞尼恩根據鄧白氏國際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數據得出結論說,750家在硅谷的公司是由印度人經營的。
教育課程如何調整
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是,教育課程如何調整?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美國和歐洲大學的轉型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走在變革大潮浪尖上的是一些最有實力的名牌大學。他們大刀闊斧地改變教學計劃等相應內容,不再是一些專家“閉門造車”,而是直接來源于對企業需要的調查,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來教授學生,以加強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可喜的是,我國一些高等院校已經開始未雨綢繆,進行院系、課程設置的調整,以迎接入世后的挑戰。
入世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符合世界各國經貿發展的共同利益,它也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根本利益。相信,通過吸取印度、墨西哥、菲律賓、馬來西亞乃至東歐發展中國家入世后教育市場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入世后的教育市場經過“磨合”將獲得更加迅猛的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